听完贾谊说的,刘恒茅塞顿开。
趁着刘恒思考的机会,贾谊又想改变话题,趁机提政务上的事情,“陛下啊,如今,这正值秋季,正是稻谷丰收的季节……”
贾谊话说到一半,又被刘恒打断,“哎,贾卿,朕又想到一事要请教贾卿,你说这人为什么要祭祖呢?”
贾谊被刘恒问上,转了转眼珠子,马上想到了答案:“这祭祖嘛,便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让人铭记先人之前的事情,学习先人的好,弥补先人的短。
同时也可以满足当代人对先人的幻想,让祖先的在天之灵能好好看看,看看当代之人究竟做的怎么样。”
刘恒微微点了点头。
贾谊在短时间内能将鬼神之事对答如流,足可见他的真才实学。
“陛下是担忧未央宫大火,而引起的近期关于淮南王的谣言吧?”
贾谊很聪明,一猜就中。
“陛下不必忧虑,鬼神之说并无真凭实据,虽有人信,却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并不会长久相信的。
陛下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百姓心中自有公论,不必太过在乎他人的看法,到地底下,高皇帝自会给陛下公正。”
“哈哈哈——!”
“贾谊啊贾谊,你尚比朕年轻两岁,能说出如此有见识的话,真可谓是世之大才啊!
朕这一生,一直为了皇位的正统性而努力,为的就是到地底下能够有脸面去见高皇帝,对得起他老人家建立的大汉。
你很不错,三年了,朕一直在进步,自以为能够超越你,没想到却被你越落越远啊!”
贾谊哪里敢和刘恒相比?一听这话,连忙跪下表示忠心:
“臣虽有才华,却是出计之人,可计策是否实行?如何实行?仍然是陛下说了算,臣是为了陛下而生,臣又怎敢和陛下相比呢?”
“呵哈哈——!”
“贾生之才,果然名不虚传啊!”
“行了,话不必多说,你从长沙远来京城,当天晚上就被朕召来,肯定也累了,回去休息吧,朕对你自有安排,不必担心。”
别看刘恒如今嘴上带着笑,实际上,对贾谊并不是很满意。
贾谊一回到京城,就多次想插话和自己聊政务上的事情,还是像以前一样,太过于急着显露自己。
此时即便许给他高官厚禄,他也依旧会被朝中的大臣排挤,落得个和曾经一样被贬的下场。
贾谊又年轻又有才华,刘恒想再好好锻炼一下他,将来自己用起来才会更顺手。
……
第二天,刘恒当众宣布任命贾谊为梁王太傅。
梁王刘揖是刘恒的小儿子,刘恒对他极为宠爱,这小儿子还特别爱读书,刘恒就把最有才华的贾谊任命给他当老师。
贾谊想拒绝。
他认为,他的才华赶得上大汉的公卿,至少也得是九卿级别的官员。
他很想一展自己的才华,给孩子当太傅这件事,怎么配得上自己的才华呢?
可看到刘恒犀利的眼神,他终究是没敢将嘴边的话说出来,乖乖接下了旨意。
就这样,刚刚返回京城的贾谊,又不得不再次启程前往梁国,前去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
太子刘启一天天长大,也已经出落成了大小伙子。
刘启总是因为小时候砸死吴王世子刘贤的事情郁郁寡欢,只有晁错陪在他身边。
苏云的眼光很好,晁错也确实有能力,刘恒送来考验刘启的政务,晁错都能帮着刘启一一解答,被太子宫中的人称为“智囊”。
因此,两个人的关系不错,刘启对晁错甚至到了宠信无比的地步,晁错也确实担任好了太子舍人这么一个角色。
而晁错也因为太过于谄媚太子刘启,而得罪了太多的人。
事实证明,在宫里不能太过于出风头。
他深知,只有刘启继位,他才能坐稳自己的官位;
甚至说,刘启继位他才能活命,因此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帮助刘启。
当年,刘恒为了做天下的表率,在长安城外开辟出了一片地,刘恒每年都亲自耕种。
可最近事情太多,刘恒忘记了这件事,种下种子后,就没有再去打理过。
等刘恒再想起来时,走到城外的土地里,却发现庄稼的长势比以往还好。
正是晁错建议刘启去做的。
身为太子,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为父皇分忧。
果然,当刘恒知道是太子刘启做的,对刘启是大加赞赏。
刘恒是重视发展农业的皇帝,看到未来继承自己皇位的刘启也是这般,刘恒心里自然对刘启满意了许多。
但凡聪明点的臣子,都明白这是出自谁的手笔了。
他们对晁错这种行为非常的看不起,也就和晁错的关系不咋地。
其中便是以袁盎为首。
两人政见不和,从此之后,二人便成为了彻底的死敌。
……
话说刘启为什么那么急着表现自己呢?
因为刘恒的儿子也都长大了。
刘恒现在甚为宠爱小儿子刘揖,因为这个儿子文静好学,聪明伶俐,和如今正处于青春期的刘启相比,简直好得没边了。
刘恒之所以让贾谊做梁王刘揖的太傅,其实也动了换储君的念头。
但是换太子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刘恒才没有急着动手。
所以刘启才急着表现自己,在父王刘恒面前出出风头,希望重新获得刘恒的重视。
而梁国这边,贾谊也是对梁王刘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不仅亲自对他教育,但他的衣食住行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刘揖这孩子也确实听话,将贾谊当成父亲一样看待,事事听从贾谊的。
教小孩子读书也不忙,贾谊趁这个时间,将自己这些年所有的见解汇总了起来。
自从被贬到长沙国,贾谊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着成此书,只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才华,帮助刘恒治理好这个国家。
历时四年时间,贾谊终于将此策着成,趁着苏云来梁国的机会,贾谊交给了苏云。
苏云这次带兵立了大功,刘恒变得想着让云哥前往各诸侯国视察一下。
苏云走了一圈,最后来到梁国,再从梁国返回长安。
恰巧听说了贾谊迁为梁王刘揖的消息,梁王刘揖太过年幼,国家政务方面肯定要由贾谊决定,自己视察梁国肯定绕不开贾谊。
好歹也是同僚,算半个朋友,苏云肯定要来看看的。
贾谊不想前往京城,交给别人送过去又怕出了什么问题,恰巧苏云来了,贾谊就把此策交给了苏云,并千叮咛万嘱咐,让苏云一定要送到刘恒手里。
在将梁国的事情汇报完后,苏云便带着此策离开了梁国。
看着苏云的背影,贾谊终是欣慰地笑了。
此策一出,必将解决困扰大汉已久的问题,自己利用毕生心血将他着成,也算是无愧刘恒对他的知遇之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