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曹邺、李商隐,宋朝则是黄庭坚、张舜民、陈与义和戴复古。
其中最出名的当是诗圣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写景又抒情,杜甫在在诗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场中还有文人在对此诗作赏析,听说其乃是岳阳楼的楼主,姓杨名维桢。
年轻时也曾在江南一带闯下赫赫名气,其作品有《铁崖古乐府》。
老先生穷经皓首,现今只为能写一首名篇佳句,刻印在岳阳楼上,与先贤并列,万古流芳。
只听其开口讲道:“该诗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洞庭的浩瀚无边。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两句气势磅礴恢弘,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而这些,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的是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听了他的讲解,即便是博闻强记的陈明也对其赞不绝口:“老先生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如果他生活在21世纪,做语文卷子的诗歌赏析肯定能得满分。”
杨楼主听到陈明的赞美,向其微微颔首。
然而,却有人唱起了反调。
“可惜啊可惜,北国的文人江郎才尽,再也作不出好的诗篇了。”
听到这话,当即有士子看向说话之人,看到对方的装扮,这才反应过来,向其讥讽道:“原来是南国的宵小,怪不得诋毁我大虞!”
那人呵呵一笑道:“诋毁?可笑,敢问诸君,贵国立国二十余年来,可有人已经写了可与先贤比肩的诗篇吗?”
这话一出,顿时让在场之人心中一沉,想要反驳,却少些底气。
如今三国并立,尚处乱世,科举制度也刚恢复未久,虽有虞集、揭傒斯、柳贯、虞集和黄溍四位大儒声名远扬,但比之先贤,总觉差了几分才气。
杨维桢老先生适时开口道:“数千年来只出了一位‘诗圣’如果想要与他老人家在诗歌上比肩,恐怕要再过几千年才有可能。”
南国之人听到这话,又开口道:“谁说要跟他媲美了?我是说连个能写出值得刻印在楼上诗的文人都没有。”
老先生闻言,微微皱眉,联想到自己,喟然一叹,没再开口。
一旁的姜楠,则觉得虽然自己和其同为一国之人,可在两国的边境之地说这样的话来挑衅众人,其也并非善类。
只见自己身前之人沉声道:看来南国的这位仁兄是已经做出流芳百世的佳作了·,不妨吟出来,让吾等听听,学学。”
那人闻言,有些慌乱:“我何时说自己作出好诗了?”
陈明一脸鄙夷地道:“原来是个嘴炮!”
南国之人指着陈明,一脸气愤地道:“你.....你,哼,我虽然没写出来,可我南国的才子张含去年舟游此地,却是已写出千古名篇。”
“吹牛”、“大言不惭”、“还千古名篇,狗都不看”一连串的讥讽谩骂,自大虞众多士子的口中而出,让陈明见识到了读书人的语言魅力。
南国之人见到这一幕,气的脸都红了。
他大声叫道:“尔等,给我听好了,这首诗叫《岳阳楼晚眺》”言毕,他又空咳两声,为自己振了振士气:“凉风八月秋,独倚岳阳楼。水自蚕丛过,山含鹦鹉洲。过雁防湖阔,哀猿动客愁。龙归锦云散,铁笛起渔舟。”
刚听到首联,大虞的众士子还觉得是“老生常谈”,听到颔联,则没了声音,再听颈联和尾联,则让人忍不住“望洋兴叹”,确实是佳作。
杨维桢老先生也没想到自己守着岳阳楼,还让人先自己一步,双眼又黯淡了几分。
但他还是公允地开口道:“此诗可以刻印在楼上!”
此话一出,让在场大虞的读书人比踩了狗屎还难受,紧张地看向其道:“楼主.....”
杨维桢伸手拦住,摇摇头道:“不必多言了,此诗确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足可流传后世。”
众人闻言,捶胸顿足,气得咬牙切齿。
这无疑让南国的那人,又得意了几分:“怎么样?一群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我哪里是在说大话?哈哈哈。”
看到他这副嚣张之态,陈明依旧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微微一笑道:“不过如此!”
南国之人早就看这个接连揶揄自己的人不顺眼了:“怎么,看来北国的这位仁兄是已经做出流芳百世的佳作了·,不妨吟出来,让吾等听听,学学。”
他故意学陈明之前说话,这招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看你怎么出丑。”
只见陈明拱手一礼,平心静气地道:“今日游湖偶得一首,不敢与先贤比肩,可要胜过方才那首,高某自忖,却是足够了,还望楼主品鉴!”
杨维桢见他气度非凡,料想应不是狂妄自傲之人,连忙回礼道:“不敢,高公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