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纵观大明风云,风景浙江独好。
高翰文看了看九月份的抵报,海瑞这凤阳巡抚还没干满一年,居然又给踢皮球似的让凤阳府的人给请走了。
当然请走可不是坏事,因为高升成应天巡抚了。
这事高翰文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先前应天府的人为了把海瑞这个应天知府赶走,可谓是智计百出,最终来了个祸水北引之计,这不没一年怎么又主动给请回去了。
高翰文是没关注应天府的商税,但凡关注就发现这帮人为什么要把海瑞请回去了。
知府与巡抚可是完全不同的。知府多少还管着南京城的庶务,以海瑞那不眠不休的性子,这帮勋贵官僚还真的得难受死。
而巡抚基本已经完全脱离庶务了,巡抚只管大方面协调。
而应天府随着魏国公徐家等一系列勋贵各种倒腾商人领状,几乎绝大部分民间商业都主动被动地带上了,某家某户庇护的帽子。没这个帽子完全无法生存。
这导致一个问题,谁敢去向这些勋贵世家的产业收商税呢?
原本这些头面人物还协商协商,但随着那些没帽子的倒霉蛋已经被几大家族瓜分一空,进入存量市场争夺,这些人又开始重操旧业,各种避税起来。
这玩意,一旦开场就是比下限了。
哪怕有吕公公在南京城看着,但仍然无济于事。因为吕芳并不能一开始就让东厂下场,站在所有勋贵世家的对立面。
吕芳需要一个更招人恨的角色来演恶人,自己的东厂则在关键时候,当好人调停调停。
而那些勋贵世家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能够同意海瑞回来,一个关键是先前徽州的人丁丝绢案仍然记忆犹新。朝廷不可能平推勋贵世家,但就怕联合多数来把商税转嫁给少数倒霉蛋。
这东西要是有惯例就好了,那样就不用担心找不出倒霉蛋了。
就因为没有惯例,想要临时想出一个为了阶层利益自我牺牲的倒霉蛋有点困难,只能把海瑞这尊大神请回来。
海瑞唯一的优点就是公平,只要勋贵世家公平纳税,那自然不会有谁是倒霉蛋。
至于勋贵世家所纳税款增加,倒无所谓。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海瑞是巡抚轻易管不了庶务。只要自己不特别过分,弄得人尽皆知地天怒人怨,那么向下找补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些弯弯绕绕,只是看一个抵报的高翰文是想不清楚的。
就当看一乐了。好家伙,高拱跟海瑞好上了,这高拱也不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看完这些后,高翰文才开始着手按照李如松李大都督的要求写南洋情势说明。
李如松上半年过来时问过一次高翰文,然后就去安南卫以及狮城视察了。
结局就是,李如松在锦衣卫里挑了五个最好的水手在东吁国一带水域潜水摸入港湾,结果全都折在了里面。
经过李如松亲自率队试探,天竺国已经跟缅甸以及东吁国已经结盟成铁板一块。更关键的是朝廷现在正在征发麓川王朝。而麓川与东吁国矛盾极深,东吁国正打算借朝廷击败麓川掣肘后,过去接收麓川土地,坐享渔人之利。
而大明朝廷对于这一切竟然毫无知觉。
现在让高翰文写的则是对赵真善昔日镖师到底有多大战力,多少装备的说明。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七七八八,认为重要的都得写上。
试想一下,光一个麓川王朝,大明就死磕了快两百年了。如今还有更大的东吁国,有更强的天竺国。大明朝接下来的处境真的是别想好到哪儿去。
除此之外,更糟糕的是有确切消息,天竺国那边已经种出了棉花、蚕丝开始在纺织棉布、丝绸;已经开采了石窑,开始烧制陶瓷;已经种植了茶树,开始炒制茶叶。
而这三样意味着什么?但凡是个去各地市舶司码头待过的自然明白其中厉害。
很明显,大明的嘉隆盛世,有了开篇即结局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