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毋避讳诏
避讳的影响范围非常大,不单单只涉及百姓取名这种生活小事,还广泛存在于地名,书籍之中。
比如赵子龙所在的常山郡,其本为恒山郡,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名常山。又如宝剑辈出的龙泉,也是因为避李渊的讳,才变成了龙泉。
书里的避讳,更是随处可见。
有的改成其他字,比如唐玄宗,在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圣祖登基后,被迫改名唐元宗。
有的则是缺笔,比如由、检两个字,在崇祯年间出现在印刷的书上时,可能就会少一点,或者少一横。
还有的则是空着不写,比如韩擒和王充。若是不知内情,乍一看只会觉得满头雾水。谁会想到韩擒说的是韩擒虎,王充说的是王世充?
别的不说,至少福临觉得这样为了避讳,刻意改字、缺笔、漏字,真的很影响阅读体验。有点类似“茴”字有多少种写法一样,可能某个字原本只有一种写法,只是因为要避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写法。
这样真的很不好,所以要改。
取名的避讳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在给子女取名的时候,会下意识的避讳。这类事哪怕是现代社会也非常常见,福临不会强求。
但是影响阅读体验,让书中之言给君王让路的避讳,则一定要避免。
“希福师傅,朕曾闻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自始皇帝称皇帝以来,及朕止,凡四百余皇帝,其中不乏碌碌无为之君。治国尚有不足之处,又何谈不朽?至于金熙宗之流,更为朕所不齿。
而经史子集及百工之书,皆先圣不朽之言,足以启迪万世,何须为君王名讳让路。”
“故朕有意除避讳之弊,让君王之讳,为不朽之言让路。
希福师傅觉得如何?”
希福还能说什么呢,避讳之事本来就是按照皇帝的喜好来。皇帝讲究这个,自然上行下效,大讲避讳之风。皇帝不在乎,觉得无所谓,避讳也无足轻重。
再者,福临要抑制避讳之风,真的称得上是一项德政。
以希福的浅见,无论是福字还是临字,都是十分常见的字。这种情况下,皇帝下诏让臣民不必避讳,确实能够方便普罗大众。
就像福临说的那样,总不能让天下之人因他一人之故,变成无福之人吧?
所以在这件事上,希福必须支持福临。往大了说是为了天下百姓,往小了说是为了他自己不必改名。“圣明无过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臣窃以为此举可收天下百姓之心。”
福临摆了摆手:“当不得希福师傅如此夸奖。既然希福师傅觉得此策可行,明天内阁议事时,还请希福师傅提出。”
“臣责无旁贷!”
本来这种小事不应该在这会提出,因为朝廷政策的转变,朝野上下非常忙碌,不少王爷都被派了出去,京中只有代善一位亲王镇守。
但是这个时候又是恰到好处,给百姓重新登记造册,肯定会有很多人的姓名犯忌讳。面对这种情况,肯定有官员不知处理。
反正都是避讳,不如一次性给他解决到位,这才有了福临召见希福一事。
济尔哈朗被派到山西,节制追击李自成之军,同时总督山西之军政。主要负责山西一省的均田之事,同时将所获金银押解入京。
追击李自成的前锋止步于黄河边上,任由其残部逃入陕西。期间捡到了不少金银,都是李自成逃跑时所遗弃,零零总总的有近千万两。
财帛动人心,更别说近千万两的巨资。要知道以代善为首的等内阁诸臣,眼巴巴的看着西边,等待这批金银押解入京。
朝廷做什么事都要用钱,百官的俸禄,八旗士卒的俸禄,还有维修宫殿和治理黄河。
多铎和阿济格则带着大军南下,深入河南境内。一来巩固边防,二来镇压河南境内的地主士绅,顺便向千年古刹化点缘。
一体纳粮,其范围不只是士绅,出家之人也不能幸免。无论僧、道,都只能保留最多一千亩的祭田,其余田地经过丈量后,分给无地百姓。
济尔哈朗和多铎各自带走一部分兵马,此事的京城可以说比较空虚,只有两黄旗加一部分汉军八旗驻守。就这,还要分一部分兵马分散到直隶各地。
豪格与负责镇守山海关的阿巴泰互调,阿巴泰负责京师防务,刚得负责山海关防务。
几位亲王都不在,内阁几乎成了代善的一言堂。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两条政令一出,福临能够信任的就是以代善为首的宗室诸王。
“诸位,秋收在即,纳粮之事还要再督促一番。拜音图,你领了户部事,就要将担子担起来。再以内阁的名义,给诸王去信,要他们第一时间将所征之粮押解入京。”
“定饷之事,还要早点拿出个章程来。”
“薛总督,治河之事也要提上日程,等山西的金银押解入京后,优先支给工部三百万两,其中二百万两用于治理黄河,一百万两用于修缮皇宫。”
薛总督便是薛凤祚,他如今的官职为议政大臣兼河道总督。朝廷要治河,却发现根本无人可用。薛凤祚见此情景,便给内阁尚书直抒己见见,他的治河之能才为众人所知。
福临一直不知道,自己这位数学老师还是个多面手,天文地理数术无一不精,当下便要任命薛凤祚为工部尚书,总督黄河诸事。
只不过薛凤祚推辞了,代善也觉得不妥。治河需要常驻河边,工部尚书外出,工部事又谁来负责?最后代善建议,以薛凤祚为议政大臣兼河道总督,暂去格物部侍郎一职。
薛凤祚还想推辞,但是当福临说出请他以河道两岸百姓为念时,只能接下这副重担。
“下官这几日还在梳理旧明所遗治河之书,待梳理完成后,下官就启程。”
“好,治河之事还请薛总督多费点心,钱粮及民夫一事,就交给本王了。”
大事议完,代善就准备让众人各自去忙,这时希福站了起来,表示自己还有话要说。
“希福议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首相容秉,大清入主中原,朝堂并用满、汉之文,下官观汉人之书,屡有冒犯圣讳之辞,故请内阁下令,命天下之人避圣上之名讳。”
“这!”代善摇了摇头:“不妥吧?”只能说大家当初给皇帝改名的时候,只想到了美好的寓意,没想到会有今天。
这种事在座之人都不好发表意见,代善虽然觉得不妥,但他也不能替福临做决断,便请观政的福临裁决。
“诸卿所议之事,朕已知。其一,皇伯所言支一百万两用于修缮皇宫,朕觉得没必要。如今的宫殿已经够住,不必为朕一人之事劳民伤财。三百万两都支给薛师傅,用于治河。”
“是!”
“至于避讳之事,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
当天,皇帝颁布毋避讳诏:
近代已来,避讳之风愈甚。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文、经史子集及百工之书,有皇帝名讳者,毋讳。
前天责编跟我说,我的小说一直被举报,让我对前面章节的剧情进行修改。我仔细看了很久,发现不太好修改,只能重新梳理剧情,慢慢的对前文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