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混在军中肩扛李字大旗,跟随大军一起度过阴山。战场被选在阴山以北三十里处,因为赵军跟匈奴大军刚好在此地碰头。
匈奴为游牧部落联盟,匈奴人最擅长的便是骑射。赵国若没有赵武灵王,如今的赵国根本可能敢这般跟匈奴大军正面对峙。
赵武灵王当年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虽然赵国这些年发展很快,奈何赵国未能出现第二个赵武灵王。震慑不住其他国,又要面临强齐和强秦的不断骚扰。赵国能撑住实属不易,没有明主很难有崛起之日。
排兵布阵自然是李牧的强项,那一位沙场宿将不是身经百战。到了阴山李牧便将大军一分为三,一支绕向敌军左翼,一支绕向敌军右翼,而他则率领主力正面迎敌。
此战术最关键的便是时机,在主力跟匈奴大军碰上之后,两支奇军必须到位。他们所在的位置必须偏向匈奴大军的后方,在匈奴大军的后方左右两翼来个偷袭。如同狠狠在匈奴大军的屁股上捅上一刀。
赵政紧跟李牧,扛大旗的可不能离主将太远。打仗除了讲究时地利人和之外,士气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鼓作气可以打一场打胜仗,若是中途受挫士气就会猛跌。
李牧运筹帷幄,在没有见到匈奴主将之前严令将士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军法从事。此次匈奴大军的主将乃部落联盟首领单于。单于本出自单氏部落,因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单于跟李牧可是老朋友,赵政则是第一次见到单于。高坐马背之上的彪形大汉,体重最少两百却并不觉得胖,只是觉得此人长得真壮。
真正的战场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先单挑然后再群战。没有谁比李牧更了解单于了,这家伙一向是见面就打打完再的性格。
不知两支奇军是否到位,但李牧此时必须跟单于正面交锋。双方大军合二为一,战场上只有兵器碰撞声和将士们的嘶吼声。有人倒地不起,有人奋勇杀敌,有人迂回包抄,有人以一敌三。
匈奴跟赵国将士都是好样的,大战打响之后无一人后退半步。他们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断有赵国将士和匈奴将士倒在血泊之中。战争本来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没有一成不变的大势,只有顺势而为的枭雄。
李牧对上单于,俩人的战力不相上下,李牧最重技巧。李家剑法依然如此,单于力大无比,每一次重击都会被李牧巧妙躲过。但每一次都十分危险,若是真被单于击中,李牧不死也会丢掉大半条命。
这场仗从中午打到黄昏,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两支奇军已经加入战斗。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单于同样也派出了两支奇军,准备包抄赵国大军的左右两翼。若非如此,两支奇军不可能毫无进展。
打是打不赢了,势均力敌,谁也别想一口气把水吃掉。况且赵国大军只有二十五万,比匈奴大军足足少了五万。这样的人数优势下匈奴都赢不了,这就需要单于好好琢磨一下新战术了。
快黑时,单于下令收兵,李牧阻止了赵国将士追击匈奴大军。单于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即便是收兵他也一定会在途中设伏,若是赵国大军敢去追击,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牧早就了解过单于这个人了。他曾派人去匈奴明察暗访,得到了不少有关单于的信息。若非知道单于不会善罢甘休,或许他也会跟几位副将一样选择乘胜追击。
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士气,若是在追击中遭遇埋伏,士气就会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赔本的买卖李牧可不会做,再了赵国又不是想要攻占匈奴。他们的目的是给匈奴人一个教训,好让他们放老实点儿。
一日战平,单于率大军回撤之后商量对策,李牧也在中军大帐跟副将们研究新战术。单于这老子可是个人精,上次吃了亏这次就一定会出阴招。李牧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因为你不会猜到单于会出什么阴招。
按照副将们的提议,既然怕单于出阴招偷袭他们,何不主动出击让送单于一个惊喜。在这个节骨眼上,谁先动手谁就占据了主动权。这话不是几位副将的,是站在一旁旁听的赵政的。
事实本就如此,既然李牧担心单于会耍阴招,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呢。不管好主意坏主意,只要先动手准没错。只要他们先动手,甭管单于在计划什么都会泡汤。
李牧倒是听进去了赵政的建议,不过几位副将看赵政的眼神有点儿不一样了。往常行军打仗都是由他们跟李将军商议用何战术,今中军大帐突然多了这么一个人。若不是赵政主动开口,他们还真没注意。
二日开战,单于跟李牧又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李牧的动作出人预料,头晚上他就已经安排好了。派人偷袭了单于的大营,然后一把火烧了匈奴大军的粮草。
事后李牧得知,就在匈奴粮草被烧之时,单于派出的那支奇军刚刚离开大营。若是再晚一会儿,那支奇军就会出现在赵军储存粮草的粮仓。不过即便那样也没有关系,因李牧听了赵政的建议,早就派重兵看守粮仓了。
赵军跟匈奴打了三,单于跟李牧水平相当,谁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对方击垮。如果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最终双方都会吃亏。几十万人每的粮草就是一笔巨额开销,这样耗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因此李牧和单于在第三收兵时商议决定,七日之后来一场生死之战。要么其中一方主将阵亡,要么就是其中一方伤亡过半,两种情况出现其一者则要主动退兵。
其实根本就不用,真出现这两种情况谁还会有心思继续打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