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万物含悲,又是一年大旱,千里良田颗粒无收,百姓背井离乡成为难民,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大路小道之上尽皆是饿殍遍野之凄苦景象,乃至于野狗行于道以死人为食,食人之犬结于一处,乃始以袭活人为食。
难民日多,郡治城中亦无余粮,官吏、乡绅尽皆要豢养家奴内臣,宁将酒肉烂于桌也不肯施舍于外,家犬之食岂非百倍于百姓哉。
一路之上多有目睹易子相食之惨状,项羽的心中也不由得颇有些悲凉,心中想到当初秦末之时尽管暴秦之政酷虐,却也不及眼前这般,路边的野草被扒光,树皮给铲掉吃掉,若是有一老鼠奔于道,必引众人围而争食之。
项羽当日杀了那强夺周焯家产的豪强一家,便成了官府通缉的逃犯,城中酒肆或许还能够有酒喝有肉吃,但一出了城便像是进入了人间炼狱一般,诸多人间惨状尽皆可见,当然项羽本非仁慈之人,他尽管心中为这些老百姓感到一丝悲凉,但也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帮助他们,那些凶残食人的野狗对于孱弱的老百姓而言或许真如猛虎豺狼一般可怖,但对于项羽而言也不过是腹中美食而已。
项羽手中有一把环首刀,便是数十只野狗围攻他便也不是他的对手,他一路之上就专门去寻找这些野狗下手,只要遇见便能杀多少是多少,他随后便会将野狗身上最好的一部分肉切去,然后寻一处空地生火烤之。
吃过人的野狗的肉似乎都要更加美味一些,对于项羽而言并不会觉得吃过人的野狗就会有所不同,想当初他也曾烹食活人,这乱世之中能够活下去便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项羽所杀之野狗尽皆抛尸于地,有不少人便会跟在项羽身后,每当他杀完野狗,便会等项羽先行挑去好肉,然后再行分食,久而久之的项羽身后便跟着不少人了,这些人见项羽行事雷厉风行,眼神之中颇带杀气,却都不敢去与项羽招呼,只敢不远不近的跟着。
项羽自也是知道这些,但似乎完全不在意,只是每日自顾前行,项羽的脚力非凡,大部分跟随之人也难以久随,往往一两日后便已经被项羽给甩开。
他随官道而行,一路向北,正是往那巨鹿郡而去。
项羽蓬头垢面,与诸多难民一块进入到城中,城门处也少有官兵把守,项羽心中也未多想,径直向着城中走去。
项羽走到一处,见有人建一粥棚放粥,前往排队领粥的饥民无数,这倒也不奇,奇的是每有一饥民领取一碗稀粥,便会嘴里喊上一声“黄天庇佑,天下太平!”
而有些饥民除了能够领到一碗稀粥以外,还能够从几个头顶用白灰点上符文的人手中接过一张纸符,凡是接过纸符之人脸上尽皆露出欢喜之色感激之色。
项羽站在远处观瞧,随后的数日之中项羽也遍走城中,他发现这些粥场是地方官员和那些自称太平道人的一起办的。
太平道的创始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张角也不时会出现在粥场附近,张角手中常持一柄九节杖,带领着众人绘制符咒并念诵咒语,每当张角出现的时候,粥场附近便会不时响起一阵高过一阵的山呼海啸般的声音,那些饥民之中的不少人原本都已经饿得黄皮寡瘦了,此时此刻却反倒是能够有多余的力气去跟着一起叫喊。
张角声称自己所言尽皆来自于《太平经》之中,并号自己为大贤良师。
项羽见后觉得也是有趣,因为事实上当地的地方官员非但没有因为张角的这些聚众传教行为而逮捕他,反而是主动和张角合作,在很多方面都为张角的太平道活动提供便利,也是这个原因让太平道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了开来。
一个月之后项羽便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城中的信徒比他当初来的时候要多出许多,不过尽管张角一直声称自己所创立太平道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以黄天之力护佑苍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代替黄天拯救黎民百姓,但项羽的心中却相当的清楚,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完全没有任何私心的圣人,更没有所谓的救世主,张角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壮大属于他自己的势力,至于最终这股越来越大的势力将会何去何从,项羽也并不是太确定。
尽管这些太平道的信徒数量是与日俱增,然而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甚至在项羽看来他们连乌合之众都算不上,人数的多少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组织或者是一支军队实力的最重要因素,向来擅长以少胜多的项羽更是清楚,低质量的人数整合有的时候所带来的可不一定都是好处,其中是隐藏着致命弱点的。
想当年项羽以不到五万人的兵力,在这巨鹿战场之上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了章邯与王离所统帅的四十万秦军,后来又在彭城之战中以三万人的兵力击溃了刘邦所率的将近六十万汉军,即使到了最后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依然能够只以数十骑的部队在汉军数千人的阵中冲杀,可见至少在项羽的手中,决定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并非是士兵的绝对数量,而是士兵本身的战斗力强弱以及统帅这些士兵的将领的战场指挥能力。
要知道纵使项羽当年拥有万夫莫敌之勇,但终究还是凡人之躯,以一人之力战数百人尚且可能,但以一人战数千人甚至上万人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项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主因绝非是因为项羽自己的骁勇善战,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其训练士兵的能力以及其天才一般的临场指挥能力。
不过尽管眼前这些普通百姓或许本身没有什么太强的战斗力,但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数量庞大,往这巨鹿郡来的一路之上项羽也途径许多州郡,太平道的发展极其迅速,很多地方都能够见到一些身穿黄色长袍的人在画符念咒,这意味着这太平道很可能已经在其他州郡之中蔓延开来,当拥有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眼前这位看起来神神叨叨的所谓大贤良师掌握着十分巨大的权力或者说是潜在的权力。
权力的本质在于控制,无论是通过行政制度还是军事威慑亦或者是思想掌控,每一种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控制他人为自己所用,政府通过军事威慑外加行政制度来建立专制国家的统治,将其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或以州郡县为单位进行划分,用地方官员进行管理,或分封给王、伯、候作为其辖区,境内自治。
天下之人皆认同于这种管理方式,则这种治国制度就会比较稳定,政府的权力根基在于广大老百姓,正所谓国家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掌控了民众的人必定就能够掌握权力以及潜在的巨大权力,此之谓民心所向。
项羽已然敏锐的嗅到了空气之中的那股气息,那股整个天下都即将走向大乱的气息,当初的秦末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便也是打响了灭亡秦朝的第一枪,项羽知道这些农民所领导的起义军尽管本身战斗力有限,但是他们起义的最大威力在于动摇了整个国家统治的根基,那就是民心,当天下之民尽生反心之时,即使农民起义军本身很快就会被国家的战争机器所平定,但随后的地方势力就会迅速拥兵自重,并迅速瓦解整个帝国形成新的混战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混乱格局持续了数百年才终为秦始皇所一统,而后秦末的诸侯混战局面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其实项羽当初自己早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但他自己却并没有秦始皇甚至是刘邦那般的雄心壮志,而仅仅只是想要成为一个西楚霸王而已,直到后来当刘邦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已经逐渐错失了最好的击败刘邦的机会,天下重归一统的大趋势是难以改变的。
后来汉承秦制,大部分的制度都沿用秦朝,有所不同的则是汉初为了笼络人心而保留了分封制,刘邦甚至封了不少的异姓王,随着异姓王逐渐被灭,这些封地重新回到了汉室宗亲手中,而后的四百年里汉王朝就一直沿用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然而随着分封的王候越来越多,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汉武帝时期推行了推恩令来逐步瓦解这些王候手中的权力,推恩令规定原本的王候在其死后,除了嫡长子具有继承权外,其余子孙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权,从而将原本的一块大的封地逐渐分化成许多小的领地,这些其余子孙在继承土地之后被称为列侯,地方州郡对这些列侯具有管理权。
自此到了东汉末年时,这些诸侯藩王的力量已经很弱,反倒是一些地方州郡官员以及地方豪强拥有着相当强大的权力。
项羽决定改变策略,他一方面继续暗中观察太平道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则开始寻求能够为他提供足够资源的人。
而什么样的人能够为项羽提供他所想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