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李舜还有一个计划就是,让梁淑怡出面找省里的主要领导。然后由主要领导出面,对那个现在还不知道具体名字的前副省进行施压。
只是那些领导出面的话,所采取的流程不外乎警告,谈判,妥协的过程。可以说除了面子上,实质并不会对那个副省产生什么伤害。
这个,也是李舜不愿意看到的。既然都有人对他伸獠牙了,自己肯定是要一次性的打疼他。这也是李舜大费周章,舍近求远的寻求张主任出手的主要原因。
纪委原意出手的话,对于一些屁股并不干净的领导来说,无疑是一次痛到骨髓的扒皮抽筋。在双规的铁拳威势下,能拒不交代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正元汽配被查封了,最着急的可能就要数岳市长了。不管怎么说,正元汽配都是丹凤市的行业龙头企业。省里不打招呼就私自查封,这个多少有点不把丹凤放在眼里的意思。
更何况,正元汽配可是有将近500号的工人。万一这帮工人来市里闹的话,说不定就够市里喝一壶的了。体制内,想查点东西还是很容易的。
很快,岳市长就给李舜打来了电话。查封正元的幕后指挥者,就是前省府副省长,润州市委书记胡光明。岳市长打电话给李舜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会去跟省里交涉。
而李舜必须要让久益的人,做好工人的安抚工作,绝不能出现任何的群体事件。三天后,针对正元的正式处罚决定也由省里几个部门下达。
正元汽配罚款50万元,停业整顿30天。这个处罚决定,一下子就在丹凤引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有个陌生人也拨打了李舜的手机。
表示:李舜只要放弃对周至强一家追责,对于正元的处罚就会立即取消。同时也表示,如果李舜还不听劝的话,下一步的报复手段将会更加的猛烈。
李舜偷偷录下,这个陌生人对自己的警告。但对于那个人的威胁,却没有丝毫放在心上。拿到这个处罚决定后,梁淑怡原本想通过关系找人疏通,却被李舜给制止了。
明面上,正元做的唯一自救动作,就是通过全国汽配协会,给省府发了一个不痛不痒的严重指责。这也给那个胡光明造成一个错觉,正元就是砧板上的肉,没什么反抗的能力。
而像是事先约好的一样,李道元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只是个管生产的。对于其他事情,自己也不懂。现在刚好有这么长时间的假期,也就带上爱人去京城游玩了。
在这很是诡异的气氛里,时间终于到了10月12日。这也是威尔士王妃,戴安那葬礼的日子。比起前世,这场葬礼足足延后了30多天。
葬礼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据悉为了这场葬礼,整个伦敦已经涌来了几十万的悼念人群。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几十家电视台的现场直播。
上午9点8分,送葬队伍开始从肯辛顿宫出发。由约翰牛皇家骑兵团的炮架牵引着戴安那的灵柩,沿着海德公园前往圣詹姆斯宫。
相比前世的葬礼,这一世葬礼的规格更高。有机构做出预测,全世界至少有3亿人正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
面对这种盛况,作为葬礼总负责人之一的彭鼎康,一时也是喜不自胜。要知道他可是为这场葬礼的成功举办,可是已经绞尽了脑汁。
随着这十几天,不停的在为死去的戴安那造势。戴安那人民王妃的形象,已经深入到很多人的心中。由于戴安那的离世来得猝不及防,之前也没有相关的计划。
彭鼎康和王室商量后,也就决定启用代号为“泰河桥”的王太后葬礼计划,这个已经筹备了22年的盛大仪式,来操办戴安那的葬礼。
送葬仪式由威尔士王妃皇家军团来执行的,同时他们也负责将戴安那带到岛上下葬。这个主要也是因为戴安那,曾于1992年到1996年间任军团名誉上校。
戴安那的灵柩将从萨尔佩特里埃医院出发,途经韦利齐-维拉库布莱空军基地后抵达伦敦。为了彰显正式,灵柩上还特意盖着约翰牛皇家旗,四周有貂纹章包围。
整场仪式采用了皇家仪式,融入了皇家排场及圣公宗葬礼礼仪。灵柩上有来自戴安那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花环,还有哈里王子写给“妈咪”的信。
今天的葬礼,吸引了许多重要人物和名流出席。包括约翰牛首相托尼·布莱尔、漂亮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法国第一夫人伯纳黛特·希拉克、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等。
当戴安那王妃的灵柩乘马车从肯辛顿宫,运往举行葬礼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时,成千上万的哀悼者站在街道两旁,庄严地观看游行队伍,并表达他们的敬意。
在白金汉宫的门前,女王居然默默地低下头颅,向戴安那的灵柩致以庄重的敬意。女王的这个动作,也让全世界都感到十分的愕然。
要知道女王的鞠躬,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作为约翰牛名义上的最高元首,她从未向任何人鞠躬过。然而,这次为了戴安那,女王却破例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礼节性的举动,说不定内心之中也带着那么一点的心虚。而今天的葬礼上,又出现了一个意外。约翰牛王室破例将王旗降下,换上了国旗,为戴安娜致以半旗的荣誉。
这一举动,更是极为罕见的。在大多数约翰牛人眼中,王室的旗帜向来是高高飘扬的,除非国王去世才会降半旗。
在戴安那王妃的葬礼上,有一幕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那就是两位小王子,在父亲查尔王子、祖父亲王和叔叔的陪伴下,无助地跟在抬着母亲灵柩的马车后面,从圣詹姆斯宫步行至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今天戴安那的葬礼,可以说是盛大而庄重。尽管并未举行国葬,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向伦敦。参加葬礼的人数超过了当年的“世纪婚礼”,足见其影响力之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