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胤禩带领十五万,大清士兵军队行军时,远在西南方的安南,胤禛同样率领六万五千大军,开始南下。
安南的战争远远还没有结束,在安南南方,至少还有五万郑氏的军队,镇守在安南南方的仵作府城中。
府是安南一地最高行政城市,一座府城之下,还有数座镇和数不清的村。
不过安南在经历郑氏之乱后,全国不知道荒废了多少座村子,镇子中的大部分百姓,也是能逃走的就逃走,不能逃走的,只好留在原地,受到郑氏军队侵扰,虽然不是每一支军队都会去抢劫老百姓,但郑氏军队的名声,早就在安南全国臭不可闻了。
因此镇子中,十户九空也十分能够理解。
那些百姓,要么逃到府城中去,在府城中,郑氏军队还算是收敛一些,或许是已经死去的郑纄,也知道,即使打下整个国家,将黎氏和阮氏赶尽杀绝之后,全国九座府城就是他以后的统治基础,因此对驻守府城的将领们,倒是有所约束,那些将领也相对比较安分。
胤禛这次带领六万五千军队,再也没有分兵,他打算一鼓作气,从北到南一座城一座城的将安南全国攻打下来。
实际上,胤禛此时的行为已经可以算是无理由的入侵其他国家的行为,放在现代敢这样做的话,全球媒体一定不会放过他。
不过现在爱华仕十八世纪初,信息传播并没有那么快。
但即使是这样,安南周边几个国家,比如紧邻安南西边的寮国,实际上已经有探子,探知到大清十万大军入侵安南的消息。
并且上报给寮国王室,然而说句实话,在十八世纪初中期,南亚的这些国家中,就没有一个不处于混乱之中的。
要么就是国内有反叛势力崛起,要么就是遭受天灾,或者与相邻国家处于战争之中——这种混乱要一直持续到欧洲开始对南亚进行殖民入侵,才算是堪堪结束。
因此知道了安南正在遭受东方最大的庞然大物,大清帝国的入侵,仅仅和安南差不多大小的寮国,也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实际上寮国王室,正在与更南方的国家真腊,打得不可开交。
只是安南被大清入侵的消息,还是被寮国王室传了出去,当然并不是寮国王室有意将消息传出去的。
而是位于寮国西方的国家,还被称为暹罗的泰国王室,同样就在寮国之中安插了探子,暹罗的探子将这一些被列为王室机密的消息,传到了暹罗。
暹罗是一个佛教国家,但作为一个国家,即便是一个佛教国家,认为其就是与人为善的中立派,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统治暹罗的是阿瑜陀耶王朝,这个王朝是在十四世纪中叶建立的,而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后,很快就吞并了之前统治暹罗的素可泰王朝,将素可泰王朝纳为自身统治下的一个世袭地方官——原素可泰王朝的统治者们,沦为了地方官,连一个贵族都无法捞着。
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直到此时十八世纪初,阿瑜陀耶王朝无时无刻不想吞并周边国家国土。
可见即使是佛教国家,作为统治者的贪婪,并不会被信仰所感化。
而且,阿瑜陀耶王朝此时此刻同样也深处于危机中,而不自知。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阿瑜陀耶王朝一直想要吞并邻国土地,前后多次和其东北方的东吁王朝,发生过多次很不友好的接触——战争、阴谋等等之类——于是东吁王朝自然一直都想着,怎样报复阿瑜陀耶王朝,毕竟邻居一直想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这无论换做谁都无法忍受吧?
另外,阿瑜陀耶王朝国内同样也有很多反抗势力,在王室统治的这三百多年中,其国内已经不知道掀起了多少次政变。
不过都被王室给粉碎了而已。
实际上阿瑜陀耶王朝的统治,和大清有点儿相似。
都是统治之初开始,就不断有政变、起义、民乱发生,惟一的区别或许是,大清更多的是起义和民乱,政变大约也就只有,清初时的四大藩王之乱,勉强能够算得上一次影响力巨大的政变。
扯这些,不过是想要说明阿瑜陀耶王朝的统治基础,实际上并没有十分牢固。
毕竟前任王朝统治者,素可泰王朝的王室后裔并没有死光。
若按照原历史而言,阿瑜陀耶王朝的统治,将会在几十年后结束,结束于国王突然暴毙,王室统治者更换频繁——或许国王暴毙的原因,是一场王权的争夺也说不定,就像大清帝国康熙朝时的九龙夺嫡一样,只不过阿瑜陀耶王朝的王权争夺更暴力一些,那是真的下一个继位者宰了上一个继位者,双手沾满淋淋鲜血,才坐上了国王的宝座——因为国王频繁更换,让东北一直想要报复他们的邻居东吁王朝,找到了可乘之机。
直接大军兵临王城,杀进王城之中,抢了王室的财宝,然后扬长而去。
东吁王朝自始至终就没有想过,要吞并阿瑜陀耶王朝的国土,或许是东吁王朝王室本来就认为,再多的国土,他们也无暇统治。
原因也很简单,东吁王朝本身人口就不算多的,总之是要比阿瑜陀耶王朝少很多,即使打下了阿瑜陀耶王朝的土地,王室觉得自己大概率根本就守不住。
于是在几十年后的入侵过后,东吁王朝军队只是留下了一地鸡毛,为暹罗国内造成群龙无首的慌乱境地。
再之后,暹罗国内上演了一出暹罗版隋唐演义。
先后经历了两个朝代的更替,一直到更远的现代。
视线回到当下,当阿瑜陀耶王朝收到安南黎氏王朝内战的同时,又受到大清的攻打,于是王室内的主战派开始蠢蠢欲动。
派出了一些人,从安南全平府西边,暹罗、寮国和安南的交界之地,潜入到安南国内,去打探和调查更进一步的消息。
这一来一回并没有花上多长时间,也不过十几天就足够一个来回了。
阿瑜陀耶王朝王室很快就知道,大清最初攻打安南的原因,就是黎氏王朝有人向大清求救,大清皇帝派出使团出使郑氏,结果使团被郑氏杀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剩下的人逃回大清后,大清皇帝这才愤怒之下,派兵攻打安南郑氏。
于是乎,阿瑜陀耶王朝王室一番分析,认为大清将安南国内郑氏全部清理干净后,大概率会将国家交还给求援的那些阮氏之人。
如此一来,阮氏回到安南,面对的就是一个烂摊子,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军队,根本就没有丝毫反抗的力量。
如此一块肥肉摆在眼前,怎么会不让人心动呢?
至于大清会将安南划为大清国土?阿瑜陀耶王朝王室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甚至不可能存在。
安南有什么?一块土地而已,人口没有多少,加上连年战乱,根本就对大清没有任何利益,没有利益也就无利可图,对于一个庞大帝国来说,无利可图那么根本就没有必要浪费资源和人力,去建设这样一个烂摊子。
但安南的国土,对于阿瑜陀耶王朝来说那就完全不同了。
暹罗虽然也很大,但说到底也是个农业国家,还是个宗教国家,有一块新国土,他们就可以继续发展农业,还可以在新国土中进行传教,再进一步将宗教从安南扩散到大清中,去实现宗教入侵,最后文化入侵。
阿瑜陀耶王朝王室想的那是十分美好,于是安南自然也就成了一块肥美的肉,而且还是砧板上任凭其他人随意取用的美味佳肴。
这种思想就这样发展下去,阿瑜陀耶王朝王室中的主战派,很快就将保守派的声音压了下来。
于是,阿瑜陀耶王朝很快从全国各地纠集了五万兵马,决定对安南展开入侵。
阿瑜陀耶王朝在调集五万兵马的这段时间里,胤禛等人早已经,又拿下了安南国内的镇宁府和泰安府两座府城,这两座府城驻守的郑氏士兵加起来也足有两万人,而且反抗情绪十分高涨,倒是让胤禛又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
至于说阿瑜陀耶王朝调集五万兵马,竟然花费了小半个月时间,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大清随随便便,就能从全国调集几十万大军。
实际上这一点毛病都没有。
阿瑜陀耶王朝的常驻兵力连二十万都不到,偌大一个暹罗,各地守卫都要靠这二十万兵力,王室想要抽调五万兵马,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首先,他们要考虑到周边国家,会不会趁着兵力稀少、防守空虚时入侵王朝,其次,他们同样还要留下各地兵力,镇压和威慑王国各地蠢蠢欲动的反抗势力。
因此,这五万兵力的调集,实际上第一步就是招兵,全国各地都在招兵买马。
等各地补充到需要被调走的兵力,才会开始抽调兵力,将老兵送往战争前线。也就是说,实际上,阿瑜陀耶王朝王室纠集了五万兵马,然而国内实际上的兵力,依然维持在二十万人。
于是,这五万兵马浩浩荡荡的,开始向暹罗与安南交界之地进发。
当然,现在对于阿瑜陀耶王朝王室来说,还不是入侵安南的最好时候。
毕竟安南国内现在还有十万大清士兵呢,而且就请报上所说,在安南东京河内,大清足足留下了二万兵力驻守,全平府也有一万兵力,在安南最北方的高平府和长庆府,也各自有五千驻军。
阿瑜陀耶王朝王室也不是傻子,他们自然不会现在就去和大清士兵硬碰硬,这肯定会惹怒大清皇帝。
从前段时间,大清新登基的禹治皇帝,发檄文讨伐沙皇,就可以看出,这位大清皇帝脾气可不怎么好。
虽然吧,即使在阿瑜陀耶王朝国内,对于这位禹治皇帝登基前的事迹也有一些流传,为整个大清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一些都已贤名为人称道,还被前任康熙皇帝封为孝贤亲王。但是有句话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到他登基之后的一系列改革和作为,才真正展现出了作为皇帝的魄力和威严。
这是一位,完全不害怕挑起战端的皇帝,因为大清如今的国力,已经不知道要比康熙统治中期时高出了多少倍。
阿瑜陀耶王朝五万兵马,行军到安南最西边的边境线上,就此驻扎下来,想要等到大清军队从安南撤军,第一时间做好入侵安南的准备。
这一等不要紧,倒是让寮国王室慌了手脚。
安南最西边的边境线,实际上就是安南、寮国和暹罗三国交汇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不仅仅只是阿瑜陀耶王朝最东边的边境,同时也是寮国最北边的边境线。
五万大军就站在家门口虎视眈眈,寮国王室自然是吃不香、睡不好的。
毕竟阿瑜陀耶王朝口碑可不怎么样,就在阿瑜陀耶王朝几百年不断撩拨东吁王朝胡须的时候,同样也没有放过寮国,长时间以来,阿瑜陀耶王朝也是不断骚扰寮国西部边境,让寮国苦不堪言。
好在,寮国虽然只是比安南大一点点的国家,但相对而言国内并没有他的邻居那么动乱,寮国统治上,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稳固的,而且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寮国人民特能做到团结对外。
这次家门口的五万兵马,让寮国上下都感到不安,谁让阿瑜陀耶王朝有过累累前科呢?
于是寮国王室出于这种不安情绪,同样开始在全国招兵,开始向北方边境屯兵——谁知道阿瑜陀耶王朝这次是安得什么心?万一是来入侵寮国的怎么办?寮国总要做一些准备吧?
就这样,时间来到大清禹治元年腊月,也就是公元1712年1月。
在暹罗、寮国与安南三国交汇的平原上,以河为界,南方驻扎着寮国的三万士兵,西方驻扎着阿瑜陀耶王朝五万兵马,双方就这样彼此对峙着。
而且,可以看得出来,寮国这边三万人,对阿瑜陀耶王朝五万兵马都有很深的仇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