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替江婉搜罗了很多书籍,还找人去要了历年进士们的文章,这些有银子都没地方搞去,唐世子都想办法给搞了不少来。至于状元爷的读书笔记,各地县试、府试、院试都出了什么题目,那都能搜集了给江婉。
两人见面虽然没有小时候那么频繁,但对对方却更认可了。
江婉十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江婉来说的大事:余老国公带着京城的余家人回老家去了。这样大舅三舅都在外地任职,姨妈们也都嫁在外地,余夫人在京城里的亲人就只有太后这位姑妈了。
余夫人很不舍,江婉也很不舍。但余国公府还是在过完年后全家离开了京城,京城里的宅子只留了两家看房子的下人。太后会时不时的派人看看国公府的房子,连国公府留在京城的旁支都麻烦不到的。
就很太后做派:别人别给她找麻烦,她也不去麻烦人,很有那种交往间淡如水的君子风范。一直高高在上的时候固然没问题,一旦成为了平凡的市井中人,哪能不求人?
别说孩子读书老人生病要找个好先生好大夫这样的大事,就算想买块好猪肉,都要跟屠夫搞好关系不是?太后不会一直长命百岁,余家现在是国公但也不会一直是国公啊。
太后也不是不通实物,但现在是既担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又担心名声能力都太显,被皇帝忌惮,最后招致祸殃。
回到侯府的江婉除了去女学,就是在自己的院子里的书房苦读,别说这启国的科考还挺难的。童生试还好,把基本的那几本书背熟就算不是十拿九稳但也差不多了。但江婉的目标是举人,只有考上举人有可能授官。
江婉想要做官,做女官,要做个能为民请命的女官。所以举人是最起码的要求,江婉计划用十年时间考取举人,如果不行,就以秀才的身份到官府做事,从低做起慢慢来,只要能为国为民做点事就可以了。
当然最好是能考上举人了,秀才起步做事那真是要从不入流的位置做起,而且还要靠侯府甚至国公府的人脉。这个可不是江婉想要的,但如果十年了,江婉还是考不过举人,那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江婉也考虑过和唐超的婚事,十年以后自己二十一岁,到时至少也要有一个孩子了。那时自己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可以少一点压力。当然了,如果后边又有了别的机会或事情,比如又有了孩子、太后想开了肯帮忙了等等,那就再说。
有了这些考量,江婉目的明确,按着目标制定计划。家里的女先生也没辞了,还在教江婉,江婉十天里边也跟侯府的女先生上不了几次课,就跟白养活着差不多。但为了这个,就又出幺蛾子了。
女先生现在也不住在侯府,就是有需要时侯府提前一天告诉女先生,第二天去接就好。也有时江婉需要,侯府直接派车接,只要女先生没别的事也会跟着车回侯府的。对于江婉来说很方便,对于女先生来说很自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