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恍惚而过。
转眼间连灯节也过了。
各衙门早就开始办公,只是元宵节前后各衙门都很懒散,当官的早上点卯之后,不到一个时辰就走人了。
吏员们也懒懒的,公事也不太上心。
好在不光是朝廷官府如此,民间也大抵相同。
农村还是处于农闲时期,再勤勉的人,在此时仍是处于休憩状态。
商人也不会在此时就出门,总得再耽搁半个月左右时间。
整个大周仍是处于半停摆的状态。
身处扬州的林如海也是难得的休憩了半个多月,并且用心调整身体,半个多月下来,身体和精神都恢复了许多。
按往年的惯例,林如海会在年后召开几次扬州的名士来盐法道衙门聚会。
这也是他的爱好之一。
毕竟是探花,林家的列侯身份也是文侯,国初之时,林家先祖在太祖,太宗皇帝身边赞画军务,立下不少功劳。
否则也不可能数代列侯。
林家也算是标准的书香官绅世家,只是有爵位,又可算勋贵世家。
当年中探花,出身勋贵,迎娶贾政,可以说是林如海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同时又与当时以皇子观政的隆正帝交好,进入对方的阵营之中。
然后就是一路被打压。
文侯之后,勋贵之身,还有当时正当极盛的贾家为背景。
加上自身是探花。
林如海若留京,早就是翰林学士,然后成京卿,现在可能已经是三品侍郎。
兰台寺大夫兼巡盐御史,也就是盐法道,只不过是四品。
以林如海的背景资历,打压的痕迹相当明显了。
好在隆正帝已经渐渐夺回主动,林如海距离升迁也不远了。
盐法道衙门的文会在扬州相当有名,是着名的大型文会之一。
但今年没有召开。
所有人都明白,林大人在用心研读天时人口论。
京师是天下目光聚集之处。
贾记书局和贾芸的小说早就扬名天下。
但一开始主要在北方流传。
王朝周期论出来之后,开始传向南方。
但报纸很难到南方。
只有少数从北方南下的商人,游学士子,僧道之类,会把报纸带着南下。
王朝周期论到扬州,金陵,姑苏等地后也是引起轰动。
南方已经是经济和文教中心。
向来以此为傲。
但王朝周期论出现后,哪怕最傲气的南方士子,最多说贾芸狂妄,或是取了机巧,但无人敢不认贾芸的眼光高远。
等天时人口论一到,那就更是万籁俱寂了。
这样的文章,哪怕再自傲的南方士子也不敢说自己也能写的出来。
如果说王朝周期论还有争议,天时人口论就是打的整个南方士子抬不起头。
这种况态下,别说林如海也沉浸在天时人口论中,就算他有心召开文府,有心气来参加的士人和名士也怕是寥寥无几。
“需得释放生产力……”
“器材,人,劳作的目标。”
“换成淮扬一带,就是要释放盐农,改良盐业的生产办法,甚至改变生产的基础。”
“淮扬产盐,是大量盐农用大型锅灶,加上各种器具,配大量柴薪烧煮卤水,用苦功夫熬煮成盐。”
“这种办法,用人多,用物多,时间长,耗费柴薪多。”
“且盐农都被有窝本的大盐商控制,盐价,成本,都是大盐商说了算!”
“甚至,柴薪林地包括稻草都被盐商控制了,他们稍微一提柴薪价格,盐价就得上涨!”
“朝廷也知道盐商已经成了气候,但除了当今皇帝为皇子时,一气令盐商捐输四百万两,解决了当时的大规模水患赈灾,除此之外,盐商一年最多捐一二百万两,和他们的所得相比,所付出的真的是九牛一毛。”
“整个淮扬一年出产超过十亿斤盐,每斤盐平均在十五文钱左右,一百五十亿文钱,每年一千五百万的售盐所得,国家在淮扬的盐课才二百万两不到,举国盐课才二百三十万两银子,成本就是盐农,柴薪,器物损耗和运输,最多占三成。剩下的六七百万两,被几十家大盐商瓜分!”
“要控制盐政,提高盐课,非得废弃现在的办法,也就是贾芸所说的改变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
书房中,林如海越想越兴奋。
原本他还在犹豫之中。
盐政的变革关系重大!
现在淮扬盐课一年不到二百万,但已经是大周极为重要的稳定财源,万一有变,林如海负不起这个责任。
大周现在岁入三千八百万两银子,盐课二百三十多万看似不起眼,但大周每年的财政盈余也就几十万到百万两之间。
也就是说,去掉盐课,财政就是赤字。
事关重大,林如海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看到天时人口论和王朝周期论之后,他也是终于下定了决心。
“贾家此子真是天纵之才……”
“玉儿的信里对他不乏夸赞啊。”
“还见过面,相貌身形气质都是极为夸赞……”
林如海脸上露出老父亲的酸涩神情。
自家女儿,还从来没有这样夸赞过一个外人。
况且还是个十六岁左右的少年人。
也算是黛玉潜在的结亲对象。
林如海也有种自家女儿这朵小花要被人连盆端走的危机感。
当然,这也就是潜意识。
黛玉大家闺秀,又在贾家同贾母生活在一起。
林如海对黛玉并不担心。
只是内心隐隐有些觉得,黛玉对贾芸怕是有些好感。
不过也仅限于好感了。
大家闺秀的婚事,有时候父母都不一定能当家作主。
林如海不知道的是,贾家内部已经因为黛玉分裂成两派。
一派是贾母,凤姐等人,看好黛玉和宝玉。
一派则是王夫人,打死都不愿看到黛玉嫁给宝玉。
贾府内围绕这件事,也是充满着明争暗斗。
林如海到底是男子,不懂这里头的弯弯绕。
若是贾敏还在世,绝不会把黛玉送到荣国府去住。
“盐政之法,我要下定大决心去做……”
林如海把自己关在书房几天,终于也是下定了决心。
此事若成,对国家,朝廷社稷大为有利。
对民生也有利。
当然,对自己也有利。
挟此声望,足够回京任职了。
到时候可将黛玉接到自己身边,几年不见女儿,林如海心中也是想念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