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惊木一拍,所有人才惊醒过来。
“这就完了?”
“心里空落落的……”
“哎,不知道襄阳能不能守的住?”
“肯定守不住啊,襄阳不是后来失守了,襄阳一失,元军顺江而下,南宋小朝廷投降,宋朝亡国了。”
“他娘的,心里怪不得劲的!”
“还好百年之后有大明太祖,提三尺剑平定天下,驱逐鞑虏,重开日月之天!”
“说的好,我大周也是幸亏有太祖,要不然现在咱们剃发易服,成了鞑子治下之民了。”
“不知道郭靖后来如何?”
“哎,明知道是编出来的人物,但仿佛就真的是有郭靖这个人,有黄蓉,有黄药师,欧阳锋,有老顽童……”
“不行了,我家中有书,回家之后要从第一回重看,不然心里就不得劲。”
“不知道贾东主何时开写射雕的续集?”
“这书如此热卖,我要是贾东主一定会写续集!”
“对对对!”
袁枚刚刚虽是在调笑,但此时眼神中也是有期盼之色。
是啊……
书中的每个人物仿佛是真的存在一样。
这种小说写法,就是把虚构人物放在真实历史之中。
惨痛的亡国史加上虚构的侠义人物,使得人们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简单说就是代入感。
这方面这个时代的小说家,话本作者,戏曲作者加在一起都只能被吊打。
袁枚小脸上满是惊奇与赞叹。
他感觉一扇新的大门被打开了。
“老师,我们去贾记书局应聘怎么样?报纸销量大,那边缺编辑,以您的名气一定会被聘用,咱们还能省点住宿和吃饭的钱。”
袁枚眼珠子一转便是想到了这个新主意,接着他越想越觉得靠谱,小脸上满是期盼之色。
“也罢,去瞧瞧……”
史玉瓒心动了。
他自己也是好奇贾芸是何等样人。
从南边往北方的路上,到山东地界,贾芸贾二先生的传言就经常能听到了。
随着大比进行,春闱之后,可预料的就是贾芸会名扬天下了。
进京的举子谁不知道贾芸贾二先生,谁没看过射雕,谁没买过报纸?
现在据说有不少富商和大书局的东主也在考虑办报了。
但考虑的人多,真做的还没有。
算算费用就叫人头皮发麻。
很多人都不知道贾芸是怎么印刷报纸的。
他们只能用雕版。
一天一版,加上人工,纸张,油墨……
根本负担不起。
如果内容不出色,怕是要赔的当裤子。
所以还没有人敢冒险。
相形这下,贾记书局不光是报纸内容好,还有射雕连载这个王牌。
很多人就是为了收集完射雕的内容,报纸也是每期必买。
毕竟比买书便宜的多。
别的报纸可没这个王牌,谁敢有把握报纸能卖的动?
书局日报的销量却是节节攀高,到了这年尾时日销量已经破三万份。
估计最多能在四万到五万这个规格浮动。
这就是极限了。
说卖到十万份的订量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事。
京师有二百万人口不假,但有能力有兴趣订报的也就十几万人,能坚持每天都订的最多几万人。
不过若算上附近的北直隶的州府,史玉瓒觉得日报到十万份以上的销量还是很有可能。
南方就算了,这时代信息传播再不讲究时效,京城的报纸送到南京一带也得好几天时间,新闻成旧闻了。
十万销量,每天五十万文钱……在史玉瓒眼里就是天文数字了。
但钱还在其次。
重要的是影响力!
身为在野的名士,史玉瓒孜孜追求的就是一个“名”。
他们这些人,说白了就是靠名来吃饭。
同样的字,没名气的人只能代写书信,写封信收几文钱,勉强糊口。
而一个名士写出来的字会受到追捧,卖出几百几千两都很轻松。
名利名利,名和利是一体的。
要不是因为名利,大冷的天,史玉瓒疯了带着袁枚跑到北方京师来?
一念及此,史玉瓒内心也是热火起来。
成为报纸编辑是有署名的!
现在的几个当红编辑,贾瑞,刘统勋,王安国,后两人都有笔名,但还是被人挖出了底细,都是入京赶考的举子。
两个举人在报纸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红透半边天,用笔名都被挖出了老底。
贾瑞更是当红炸子鸡一枚,他负责的是花边版,现在已经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名人,仅次于贾芸。
甚至在某些特定人群里,贾瑞的名字比贾芸还要响亮。
“走走走……”
史玉瓒下了决心,拉着袁枚起身离开。
……
师徒二人雇了一辆马车,说了贾记书局,车夫便是知道路径,一路轻车熟路赶了过去。
等二人下车给了车钱,看到车夫还冒着雪看着书局大门。
一个下苦力赶车的车夫,居然一脸崇敬的看向书局,这个画面就算史玉瓒走遍大江南北,也是第一次见到。
史玉瓒内心一震,心道:“朝廷向来重视所谓教化,地方官的教化之功也是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但……有谁能有贾芸的教化功劳大呢?”
一部射雕,注定要红遍大江南北,直到辽东,西北,西南云贵。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关键是,此书上来的对金国女真的反抗,对北虏蒙元的反抗,郭靖始终坚守的汉人底线和气节,这一点极为重要。
也是此书在士大夫群体中受到推崇和认可的原因。
透过这本书,很多东西慢慢浮现到人们的心头。
原来东虏女真人在宋朝时就欺负过我们。
原来北虏当年杀戮过我们的祖先。
我们是汉人,异族当年欺负我们,现在还在觊觎大周的土地,还要把我们当奴才!
一种淡薄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此之前,只有什么华夷之辩。
人们最多是讨厌和鄙视夷人,自己内部也是分南人北人。
分两广人,闽浙人,北方人,西北人,西南人,辽东人。
外地人的死活和本地不相关。
看了射雕之后,才明白地不分南北,在外人眼里,不论哪里人都是汉人。
被夷人瞧不起。
认为汉人孱弱,无能,无力……
是两脚羊……
看完射雕的人,很少有不产生民族意识的,甚至有同仇敌忾之感。
射雕,报纸,彻底把贾记书局带火了。
加上金沙帮的事也在暗中流传。
贾芸是贾家后裔,训练一伙半大小子打败了城中最凶残暴戾的帮派,杀人过百。
这个事,甚至玄奇到有不少人都不信的地步。
毕竟太夸张了一些。
但不论如何,这事也是加深了贾芸身上的神秘色彩。
甚至很多人坚持,贾芸的武艺不逊郭靖等人,也是位罕见的高手。
若非如此,怎能打败金沙帮,又写出那么栩栩如生的武侠故事?
贾记书局不仅生意爆火,整个书局都成了旅游热点。
很多人哪怕不买书也会来转一圈,希望能看到贾芸。
书局有内院普通人进不去,贾芸也很少到前院大堂,只要偶尔出现就会引发骚动。
很多人以见贾芸一面为荣。
史玉瓒和袁枚赶到时,天色已黑,但书局门前还是相当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