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会雄辩:破保守之坚冰
“……改变大盛科举!”萧景川语气坚定,目光灼灼。
宋婉儿心中一紧,却也坚定地点了点头,“奴婢相信大人。”
翌日,文人集会如期举行。
萧景川一身青衫,步履稳健地踏入会场。
场地中央,早已聚集了一群人,个个面色凝重,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
见到萧景川,他们纷纷投来敌视的目光,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一般。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氛围,几乎能嗅到火药味。
萧景川深吸一口气,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径直走向人群中央。
“萧大人,您可终于来了!”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正是以弹劾闻名的刘御史。
他阴阳怪气地说道,“我还以为您怕了,不敢来了呢!”
“刘大人说笑了,我萧景川岂是贪生怕死之辈?”萧景川毫不示弱,眼神如刀锋般扫过众人,“倒是诸位,如此兴师动众,不知所谓何事?”
“何事?”吴学士站了出来,痛心疾首地指着萧景川,“你一介寒门出身,竟敢妄图改变我大盛传承数百年的科举制度,简直是数典忘祖!”
一旁的林才子也煽风点火,“萧大人,你这样做,置天下学子于何地?置圣贤之道于何地?”
面对几人的围攻,萧景川面不改色,朗声道:“诸位口口声声说我破坏传统,可曾想过,这所谓的‘传统’究竟是否适合如今的大盛?”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祖制并非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只会让我大盛故步自封,最终走向衰败!”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刘御史气得胡子直翘,“我大盛如今国泰民安,怎会衰败?我看你就是妖言惑众!”
“国泰民安?”萧景川冷笑一声,“刘大人,你敢说如今的科举制度没有弊端?你敢说没有寒门子弟被埋没?”
“这……”刘御史一时语塞,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萧景川趁胜追击,“诸位,你们可知……”
萧景川环视四周,目光如炬。
“诸位,你们可知,在我来的地方,选拔人才并非只依靠八股文章!那里有格物致知,有奇巧技艺,有经世济民之学!那里人人皆可读书,人人皆可成才!不像我大盛,寒门子弟连进学的机会都没有,空有满腹经纶,却只能蹉跎一生!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国泰民安’?!”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洪亮,“我并非要全盘否定我大盛的科举制度,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为国效力,这有何错?!”
萧景川的话掷地有声,如同惊雷一般在众人耳边炸响。
刘御史等人面面相觑,一时竟找不到反驳的点。
他们只知道死守祖制,却从未想过这祖制是否真的完美无缺。
人群中,一些支持萧景川的年轻学子暗暗点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集会的气氛,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然而,保守派官员并不甘心就此罢休。
他们相互使了个眼色,煽动周围的文人一起围攻萧景川。
“一派胡言!”吴学士涨红了脸,指着萧景川的鼻子骂道,“你这是离经叛道!你这是要毁了我大盛的根基!”
“没错!你这是蛊惑人心!你这是要造反!”林才子也跟着叫嚣起来。
一时间,人群如同炸开了锅,各种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向萧景川。
他被众人围在中间,耳边充斥着谩骂和指责,仿佛置身于风暴中心。
他感觉衣袖被人拉扯,一股淡淡的幽香飘入鼻中。
是宋婉儿。
她轻轻地摇了摇头,萧景川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眼神,深吸一口气,眼神依然坚定。
压力,如山般沉重,但他丝毫不惧。
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盛的未来!
“你们……”萧景川突然高声说道。
“你们!”萧景川一声怒吼,声浪如滚滚惊雷,瞬间压过了所有杂音。
他环视四周,目光如炬,如同审判的利剑,直插那些摇旗呐喊的文人心中。
“你们口口声声为了大盛,可曾真正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考虑过?你们引经据典,却不过是些腐朽的陈词滥调!你们只会抱着祖宗牌位,却看不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他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一些原本狂热的文人陷入了沉思。
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是否真的是对的。
萧景川见状,趁热打铁,开始详细阐述科举变革的种种好处。
他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到科技进步、国家强盛,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如同现代的商业路演,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他的声音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如同春风拂过,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那些原本坚定反对的文人,开始面露迟疑,眼神也逐渐动摇。
萧景川如同一个现代辩论赛冠军,用逻辑和道理,一点点撕开了保守派的伪装,逐渐冲破了他们的包围圈。
他的形象,在众人眼中越发高大,如同从天而降的战神,光芒万丈,令人不敢直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萧景川身上,他感到一阵疲惫。
回到府中,宋婉儿早已在门口等候,见到萧景川,她快步上前,接过他的外袍。
“大人,您辛苦了。”宋婉儿的声音温柔如水,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她小心翼翼地为萧景川按摩着肩膀,力道恰到好处。
萧景川感受着宋婉儿的关心,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转过身,看着眼前这个清纯可爱的女子,“婉儿,谢谢你。”
“大人说哪里话,奴婢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宋婉儿微微一笑,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煞是好看。
她轻声安慰道,“大人不必烦恼,那些顽固不化的人,终究会明白大人的苦心。”
温馨的气氛在房间里弥漫开来,萧景川闭上眼睛,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幽香,那是宋婉儿身上特有的味道,清新淡雅,令人心旷神怡。
“大人,”宋婉儿突然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奴婢发现,今日集会,似乎,有些不同……”
萧景川回到府中,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
婉儿为他端来一杯热茶,轻声道:“大人,今日之事,恐怕已传到宫里了。”
萧景川接过茶杯,眉头紧锁。
他抿了一口茶,苦涩的味道在口中蔓延开来,如同他此刻的心情。
婉儿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他早就料到,这场关于科举变革的纷争,不可能瞒过皇帝的眼睛。
“宫里怎么说?”萧景川放下茶杯,沉声问道。
“听说,刘御史和吴学士已经向皇上进谗言,说大人您……蛊惑人心,意图不轨。”婉儿的声音越来越低,仿佛害怕惊扰到萧景川。
萧景川冷笑一声:“这群老顽固,还真是不死心啊!看来,我得亲自去会会他们了。”
紧张的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他知道,现在不是慌乱的时候。
他必须尽快想出对策,才能扭转局势。
“婉儿,研墨。”萧景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
婉儿立刻行动起来,为萧景川准备笔墨纸砚。
房间里的灯光在黑夜中摇曳,如同萧景川此刻的心情,充满了不确定性。
萧景川决定要亲自向皇帝呈上一份更详尽的科举变革计划书。
他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证明,科举变革势在必行。
他要让皇帝看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盛的未来,为了大盛的千秋万代。
他挑灯夜战,房间里只剩下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计划书也逐渐成型。
他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他知道,这份计划书,将决定他的命运,也将决定大盛的未来。
终于,东方泛起了鱼肚白。
萧景川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酸痛的眼睛。
他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沓计划书,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婉儿,”萧景川的声音有些沙哑,“更衣。”
婉儿为他换上朝服,整理好衣冠。
萧景川接过她递来的计划书,深吸一口气,
他推开房门,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如同为他镀上了一层金光。
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皇宫的方向。
“大人……”婉儿看着萧景川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担忧。
“等等,”萧景川突然停下了脚步,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地望着婉儿,“如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