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秦淮河畔的梧桐已经开始落叶,河面上漂浮着零星的黄叶,随波荡漾,不知要漂向何方。
华安站在秦淮河边的一家茶肆里,看着窗外的景色。自从在钱塘遇见李煜后,他就被秘密召入宫中,担任御医之职。但此时的建康城,已经不再是那个歌舞升平的金陵了。
\"先生,\"小二送上一盏清茶,\"您要的消息打听到了。宋军确实在调动,据说大将曹彬已经领军出发。\"
华安轻叹一声。虽然早有预料,但真正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一沉。他取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这些日子多谢照应,你也早做打算吧。\"
小二欲言又止,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退下。
就在这时,茶肆外突然响起一阵马蹄声。一队禁军飞奔而过,朝着皇宫方向疾驰。街上的行人纷纷避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
\"看来,要变天了。\"邻座一位老者感叹道。
华安望向皇宫的方向。那里的宫墙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却又透着一丝萧瑟。他知道,在那高墙之内,正在发生着什么。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步入茶肆。那人穿着一袭素色长衫,赫然是李煜身边的老太监周德。
\"华大人,\"周德在华安对面坐下,声音很低,\"陛下请您立刻入宫。\"
华安放下茶盏:\"可是陛下身体不适?\"
周德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悲色:\"陛下...陛下说想尝尝您之前提到的那道养生粥。\"
皇宫中一片寂静。
华安跟随周德穿过重重宫门,只见往日熙熙攘攘的宫道上,早已不见了宫女内侍的身影。那些精美的琉璃灯盏也不知何时熄灭了,只余秋风在空荡荡的廊下呜咽。
\"宫里的人都去哪了?\"华安忍不住问。
\"都遣散了,\"周德叹息,\"陛下说,留太多人在宫里也是徒增伤悲。\"
两人来到御书房外。夜色已深,但房内还亮着灯。透过窗棂的光影,可以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来回踱步。
\"陛下已经三天没合眼了,\"周德低声道,\"只是在这里写写画画。大臣们劝也劝不住。\"
华安心中一痛。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即将到来的亡国之痛,李煜此刻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华卿来了?\"还未入内,李煜的声音已经传来,\"进来吧。\"
华安推门而入,只见御书房内一片狼藉。平日整齐摆放的书籍散落一地,案几上堆满了写了一半的诗稿。李煜站在窗前,手中还握着一支毛笔。
\"陛下,\"华安躬身行礼,\"臣听说您想用膳?\"
李煜转过身,苦笑道:\"不是用膳,是想请华卿做那道养生粥。记得你说过,这粥不仅能养身,更能安神。如今,朕的确需要好好安安神了。\"
他的目光落在案几上的一封奏报上。华安瞥见上面写着\"宋军已至...\"几个大字,心中了然。
\"那臣这就去准备,\"华安说,\"只是不知御膳房可还有所需食材?\"
\"让德全带你去吧,\"李煜说着,又拿起一张纸,\"朕方才又写了一首词,你且听听:'一江春水向东流,潮生看月上江楼。竹枝斜袅飘香远,芳草凌寒不自愁...'\"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变成了呢喃。华安看着他的背影,只觉得比往日更加消瘦了。
\"陛下,\"华安斟酌着开口,\"臣听闻宫中已经开始准备南迁之事?\"
李煜的身子明显颤抖了一下:\"南迁?呵,还能迁到哪里去?钱塘那边已是死路一条。朕已经...已经让人准备投降的诏书了。\"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秋夜的风从窗缝中吹入,吹动了案几上的诗稿,发出沙沙的响声。
御膳房里,华安正在专注地熬制养生粥。
这道《玉璧养生粥》需要特殊的工序。先用上等的籼米浸泡,再配以人参、白术、茯苓等珍贵药材。最关键的是火候,必须用文火慢炖,让米粒与药性充分融合。
\"这味道......\"周德在一旁闻着香气,\"倒让老奴想起了当年在建康的时候。\"
华安一边调整炉火,一边问:\"德公也是建康人?\"
\"是啊,\"周德望着跳动的火苗,\"那时候建康还是天下第一繁华之地。秦淮河上画舫如云,街市上珍馐美味数不胜数。谁能想到......\"
他没有说完,但那份怀念与感伤已经溢于言表。
正说着,外面传来脚步声。李煜不知何时已经来到御膳房,此时正倚在门框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陛下,\"华安连忙行礼,\"粥还需一会儿才能......\"
\"不急,\"李煜走进来,\"让朕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他来到炉边,注视着那口冒着热气的砂锅,\"这香气,确实不同寻常。\"
华安解释道:\"这是因为臣加入了一味特殊的配料 - 建康特产的白莲子。这莲子有安神清心的功效,也寓意着......\"
\"寓意着水清莲净,心无杂念?\"李煜接过话来,\"可惜,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真正的心无杂念?\"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包袱:\"这个你且收好。\"
华安接过,只觉入手沉甸甸的。拆开一看,竟是一本厚厚的手抄本。
\"这是......\"
\"这是朕这些年写的词集,\"李煜轻声道,\"还有一些御膳房的秘方。朕想请你保管,等到他日,若是遇到有缘人,就传给他吧。\"
华安心中一震,明白这是李煜在托付身后事。他正要推辞,却见李煜已经转向砂锅:\"粥好像熟了。\"
香气四溢的养生粥盛入御用的青瓷碗中,洁白的粥色中隐约可见莲子的影子,就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
李煜端起碗,轻轻吹了吹:\"这粥的颜色,倒像极了江南的月色。\"
他舀起一勺,细细品尝。忽然,那双总是带着忧郁的眼睛亮了起来:\"好!这味道,与朕记忆中的建康味道一模一样。\"
华安在一旁解释:\"臣特意选用了建康的食材。米是秦淮河畔的香糯米,莲子采自后湖,还有那些药材,都是建康本地所产。\"
\"难怪,\"李煜又喝了一口,\"这一碗粥里,竟然装下了整个建康的味道。\"
说着,他放下碗,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建康城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更鼓的声音。
\"华卿,\"李煜突然问,\"你说,这座城市还会记得朕吗?\"
华安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的李煜,不再是那个威严的君主,而更像一个对故土念念不忘的游子。
\"陛下的词会流传千古,\"华安斟酌着说,\"您在词中写下的建康,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李煜轻笑:\"词吗?那不过是朕的一点心绪罢了。来,你且听听这首:
'往事只能回味,
来事谁又能料?
不如随风轻舞,
任它落花飘摇。'\"
他吟完,又端起粥碗:\"这粥里加了安神的药材,想必今晚能睡个好觉。\"
\"陛下......\"华安欲言又止。
\"朕知道你要说什么,\"李煜打断他,\"不必担心。朕已经想通了。这天下,原本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日的南唐,不过是在重复前朝的旧事罢了。\"
他将碗中的粥喝完,对着空碗若有所思:\"你这粥,不仅养身,更养心。朕忽然明白了,有些事,放下也是一种解脱。\"
夜已深了,御书房的灯火依然亮着。李煜让华安将剩下的粥分给周德和几个老臣,自己则独自坐在案前,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日后,宋军兵临城下。当降书送到宋营时,这座历经数代的金陵故都,终于迎来了它的落幕时分。
而那本被李煜托付的手抄本,则在华安的精心保管下,开始了它漫长的流传之旅。多年后,当另一个王朝同样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这本手抄本中的秘方,竟成了改变历史的关键。
但那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