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姜的东南方向,距离其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一座热闹非凡、车水马龙的城池,名叫浗州城。
这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东海,是整个安南地区唯一的海港,也是连接海外多个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因此成为了南方罕见且繁荣的港口城市。
然而就在几天前,这座城市被万民军攻占,并成为了万民军与海盗勾结的据点。
尽管夜幕已经降临,但整座城市仍然灯火辉煌,热闹异常。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普通百姓的身影。相反,这里只有万民军的士兵和海盗们在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商姜城中,热闹非凡,县衙门口贴着一张张告示,吸引着过往的行人。这些告示正是苏温言发布的募兵令和招贤令。经过数日的招募,苏温言的军队已经有了一万名民夫和五千名工匠加入。
第三天,苏温言来到了营地,看到了眼前壮观的景象。万名名夫整齐地排列在营帐前,虽然他们依旧在交头接耳,但却能够整齐的列队,已然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五千名工匠则忙碌地穿梭于各个营帐之间,修补破损的装备和武器。苏温言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转头看向站在一旁躬身的蒋凯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蒋凯之身材矮小,体型肥胖,一脸横肉,看起来并不起眼,但他的办事能力却让苏温言十分满意。此刻,蒋凯之正躬身在苏温言身旁,听到苏温言的夸奖后,他立刻露出谄媚的笑容,说道:\"多谢苏将军,这些都是下官分内之事,如果没有将军的教导,下官绝对无法完成这些任务。\"
苏温言微微一笑,对蒋凯之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他拍了拍蒋凯之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不必谦虚,你所做的一切本将军都看在眼里,你确实是一个能干的官员。等回到京城,我一定会向皇上禀报你的功绩,并请求给予你应有的赏赐。\"
蒋凯之感激涕零,连忙道谢:\"谢谢苏将军!能得到将军的赏识,下官深感荣幸。这些事情都是下官应该做的,只要能为将军效力,下官愿意付出任何努力。\"
苏温言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此刻的安南,对于苏温言来说,只要是能够办实事、能有所作为的官员,他都愿意给予重任。不论这些官员的出身如何,官职大小与否,甚至是否曾经贪污过,只要他们能够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苏温言都会加以重用。
不过,他会严格限制这些人的权力范围,绝不会允许他们插手自己军队内部事务。苏温言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确保剩下的城池能够正常运转,妥善安置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们。
这三天来,苏温言一直在忙碌地绘制各种攻城器械的设计图。完成后,他转过头对身旁的雅竹说道:“快去把卫玉叫来。”雅竹立刻抱拳行礼,然后迅速转身去找卫玉。
卫玉同样是苏温言从龙骧卫士卒中挑选出来并予以提拔的人才。如今,他担任游羽营千户一职,是一名面容俊秀、气质儒雅的年轻将领。
由于他长相出众,颇具书生气息,因此被人们称为\"玉面将军\"。然而,尽管他外表看起来文弱书生一般,但实际上却是个英勇善战的武将,擅长使用长枪,并精通兵法,用兵如神。
很快,在雅竹的带领之下,卫玉便来到了苏温言的身前。卫玉身着银色甲胄,腰佩宝剑,快步走上前向苏温言行礼道:“末将拜见将军!”苏温言笑着将其扶起,而后从怀中掏出了一叠厚厚的图纸,说道:“你去将这些图纸分发给工匠们,记住,每个队伍只能得到一张图纸,而且每张图纸只包含器械的一部分,明白了吗?”
卫玉听见苏温言的话,连忙点了点头,开口回答道:“将军放心,属下明白。”苏温言满意地点了点头,而后将手中的图纸递给了他,接着对雅竹说道:“你去帮一下卫玉。”雅竹行了一个军礼后,与卫玉一同离开了高台,向着下方的工匠处走去。
.....
时间如同沙漏中的沙子一般,缓慢地流逝着。游羽营在商姜停留了整整十日,这期间,沈虎和蒋炆率领着两千名游羽营士卒,与游弩斥候一同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围剿行动。他们的目标是商姜周围方圆一百五十里内的叛军,将这些叛乱分子彻底消灭。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沈虎和蒋炆展现出了这几个月所学的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素养。他们巧妙地运用战术,分兵多路,逐一击破小股叛军。在一次次的大胜之中,游羽营的士卒士气达到了顶峰。此时苏温言便将他们全都叫了回来,只留下游弩斥候在外面打探情报。
苏温言知晓,若是再继续让游羽营作战,可能会遭受到一场惨败,毕竟古人说过,骄兵必败。
经过十天的努力,商姜周围的叛军终于被肃清。到了第十一天,已经看不到任何叛军的踪影。
苏温言听见游弩斥候的汇报,心中满是欣慰,游羽营的成果。比他预想的好太多了。
而后又过了两天,就在第十三天,龙骧卫剩余的士卒在薛贵和齐国忠的带领下抵达了商姜。
他们一路马不停蹄向安南赶来,步卒没有战马,所以他们行动稍微缓慢。
随他们一同而来的还有两万民夫,是宋瑾派遣的劳役,专门为龙骧卫押送粮草物资。
苏温言将他们全都安排下来,决定让所有人休息两日,两日之后,六万五千人开拔,直扑安南东南方向的浗州。
只要将浗州拿下,那么之后的粮草便可从海上运送过来,缺粮的问题便可解决。浗州还有一条航线,是从北辽的光州出发,沿海岸顺势南下,直到安南浗州。
虽然以往很少人走过,但苏温言知晓,这条路是可行的。当年老北辽王平定天下之时,便这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