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三天的直播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下开始了。
这三天里,玉不识听从系统的建议,重新构思了直播的谈话内容,不再像之前那样干巴巴的照本宣科。
而在唐朝,虽然依旧是百废待兴的状态,但仍是兴起了一股对山水田园的追求。孟浩然的诗,自然美好,给他们受战争影响的荒芜的内心世界送来了一缕春风,煦煦柔和。
汉朝正是卫青出征匈奴的时候,刘彻看着天幕,分外想念自己的大将军。他对孟浩然倒是没什么偏好,反而对所谓的“盛唐”很是上心。
天幕在众人的注意中粼粼波动,画面逐渐从模糊转为清晰。
玉不识今天没有收到系统有新的世界加入的通知,依旧还是两个世界观看直播。唯一变化的,就是在汉武一朝加入直播观看给她带来了不少观看值,收入增加了不少。
玉不识今天换成了宋制汉服,淡绿的配色,轻薄柔软,很是适合夏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他的注解。他的诗如画卷,美不胜收;他的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他的诗流传千古,令人神往。他是谁?他的诗究竟如何?】
玉不识注视着投射在眼前的系统直播界面,以问题引入今天的主题。
【我们谈起思乡,会劝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感叹爱情,会借物喻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们感念送别,会调侃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游至大漠,会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怀念盛唐,就忘不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些名句佳作都是同一人所作。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王维。】
【由诗引人,由人探史。<诗家名人>第三期,“诗佛”王维。】
李世民很是感怀玉不识念到的最后一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吗?这一看就是对盛唐的赞美。看到唐朝发展的如此繁华,万国来朝,他怎么可能不高兴?当然是高兴极了!
汉朝,刘彻负手看着天幕,见此有些酸溜溜的,“万国来朝?我也可以!连天幕这样神异之物都能在我朝出现,还不是天命在我!等卫青战胜回来,到时候还要去泰山封禅。”
刘彻这般想着,美滋滋地安排着后续的内容。一切就等匈奴俯首称臣了。而他相信他的大将军可以做到。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是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他是开元九年进士,任太乐丞,后贬任济州司库他是参军。二十二年擢任右拾遗,后迁任监察御史、给事中。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被迫接受伪职,叛乱平息后贬任太子中允,后累迁至尚书右丞,故后人尊称王右丞】
听着玉不识对王维的介绍,李世民的笑容缓缓消失了。
他慢慢皱起眉,对陪在他身边的心腹重臣说道:“不是说他生活在盛唐吗?都盛唐了,怎么还有个‘安史之乱’呐?”他实在是不解。
在场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面面相觑。事实上,谁也不知道这个突然出现的“安史之乱”是个什么章程,只是这样看着,就知道不是个好事情。
在汉朝的刘彻听到“安史之乱”也是愣了一愣,而后很快反应过来。
“盛极必衰吗?”
玉不识自是不清楚他们的困惑和疑问,也没有详细讲解“安史之乱”的打算,毕竟后面有个诗人的经历与作品和“安史之乱”更为贴近。于是,她按照计划,自顾自的讲了下去。
【我们谈起王维,总是离不开两个词——“诗中有画”和“禅意”。
“诗中有画”源自王维诗作中具有的强烈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想象出具体的情景。例如他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单几个词语,便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林夜景。
至于“禅意”,则是他的诗中蕴含禅理。当然,这就得谈起这个时候唐朝的现状了。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唐朝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唐太宗即位之后,因为重兴译经的事业,很是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佛教?”刘彻看见新的东西很是感兴趣,“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愣。唐太宗,说的是他吧?他会促成佛教的发展?佛教的兴盛,是缘何?
【就在这佛教兴盛的情况下,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再加上政治上的不如意,王维几度隐居,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因此,王维的很多诗又有清冷幽邃、远离尘世的幽远意境,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在他的笔下,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也正是因为他诗作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浓厚,所以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天幕下的众人听着玉不识对王维“诗佛”由来的讲解,神色各异。
“看空名利?摆脱烦恼?”刘彻有些玩味,“我怎么不信呢?他都当官作宰了,吟诗赋文,肯定是追求名利的,不然安安静静的什么都别干就是了!如果佛教就是这个,有什么用啊,我不喜欢。”
此时的刘彻正是追求名将能吏的时候,大汉一朝需要做的事情可多了,他是见不得有人偷懒。现在卫青在外打仗,他可是紧紧盯着尚且年幼的霍去病,希望可以接卫青的班呢!
若崇佛之风盛行,动不动就要隐居,他的人才去哪里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