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个能力,我也相信你会做得好。”张瑞翔递上一支烟,“你只要参与进来,我定会给安排妥当。”
王大民深吸一口气,坚定地答应了下来,表示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与此同时,张瑞翔任命刘晓萱为广播站站长,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好的,大家各有分工。”他微笑着转身出门。“安心工作吧。”
在办公室里,剩下的人还在互相猜测和讨论这个突然的变化。
不久,张瑞翔拜访了一家报社,寻求合作和支持……
在红星印刷厂的一间陈旧而喧闹的大车间中,张瑞翔与靳友华见面交谈,详细商讨办报的合作方案和未来规划。
“靳主编,您这边能联系一下合适的印刷社吗?”张瑞翔请求道。
靳友华摇了摇头,叹息着回应说,尽管他自己也很期待有人来解决一些问题并带来创新,但他深知这是一场挑战极大的尝试。即便如此,为了朋友的这份热情,他也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
经过一系列交流,张瑞翔终于获得了初步的支持与指导,并准备迈出这重要的第一步,迎接未来的种种可能。
“靳书记……你怎么不问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办报纸呢?”林向东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说道。
“我不问。”
张厂长摇摇头,“既然他年纪轻轻就能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想必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他敢办这份报纸,那我自然也敢支持。”
听到张厂长这话,林向东愣住了。
确实,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打算发行日刊,名字叫《新报》。”赵明轩神情严肃地解释道,“这是初创阶段,我们可以从一天一万份开始试水。”
“《新报》?你这名字起得倒是挺特别啊!”林向东瞪大了眼睛。
“这就是我想用的名字。”赵明轩淡淡一笑,“它在历史上指的是官方的通报或是新闻文件。”
林东向苦笑一声,摇摇头。
“你还真是个大胆的想法。”
经过短暂的思索后,付庆堂郑重回答:“可以,一份两分钱的价格,我来做这项业务。”
“一分钱可以吗?毕竟报社才刚开始起步,”赵明轩叹了一口气。
“一分太少,做不了。”付庆堂坚定地说。
“那就这样,当销量达到每天两万份时,我给你一分五;达到五万份,给你两分;十万份,我就支付三分。”赵明轩提出建议。“行不行?”
面对这样的提议,付庆堂有点吃惊:“谁听说过卖得越多给的钱反而多的事呢?”
“现在我的目标是让报纸先活下来。如果我们撑不过去,即使你一分钱都不收也不过是浪费精力,对吧?”赵明轩叹了口气。
“好吧,就算是为了支持一个新的尝试……不过一个月内是一分钱,从第二个月开始就得涨到两分了。”
两人就此一拍即合。
赵明轩没有还价,只是简单地点点头,“没问题。”
第二天晚上,在三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被吃完之后,赵明轩将另一位朋友送回到编辑部,而他自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正好看到了等候着的两位上级同事,孙建设与高伟国。
“几位来得正好,刚借了钱准备办事,您两位这就上门了?”
“别想多了。”高伟国笑着说,“只是来看看预算情况。”
“目前还没花出一分钱。”赵明轩给对方泡上茶水,笑道:“有什么事赶紧说吧,时间紧迫啊。”
经过一阵讨论后,双方签订了新的贷款协议:他们提供了赵明轩五万元借款,并约定三年之内归还是十万元。
送走了客人后,赵明轩坐下来松了口气,王文博和李雪相继进来汇报情况。经过一宿加班工作后,《邸报》第一期终于成功面世,大家继续着手处理后续的工作安排。
随着时间逐渐推移,《邸报》通过刊登物品交换广告的形式,在当地迅速走红。这个独特的运营策略使它成为了市民交换旧物的重要平台,为赵明轩和他的团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方向。
在红星印刷厂的车间里,张天华、王文峰、刘梅、陈静和周莉五个人静静地守候着。尽管机器轰鸣声几乎盖住了他们的对话,但他们都坚守在这儿。
《人民日报》这个名称依然引起了广泛争议。不仅是工厂领导有所意见,甚至部委高层也不赞同。他们认为,一家小钢厂办一份报纸就已经令人难以置信了,而名字居然叫《人民日报》?
为了这个名字,李志新专门向上级部门请示。
高层只简单回应:“既不违法又不违规,为什么不可以?”
于是,《人民日报》就这么顺利申请下来。
伴随着沉重的机械运作声,散发着墨香的报纸一页页出现在眼前。
《人民日报》
主编:张天华
执行编辑:刘梅
助理编辑:周莉,陈静
这些简短的署名承载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刘梅等人抚摸着报纸,感受那份特有的满足。虽然销量还未可知,但这无疑是他们在部长手下完成了一项大事。
“好啦,大家先回去吧,销售渠道已经安排好了。”张天华微笑道。
“部长,都忙了这么些天,一天的等待也不多了吧?”陈静开玩笑道,“不如我们先休息一下,去考察一下报纸销售情况如何?”
“长征的第一步,就想休息了?不过也不是不可行…”张天华笑眯眯地说,“这一万份报纸,如果明天能卖出一半,我就请大家吃全聚德!”
众人欢呼了起来。
那一夜,张天华开着老旧的吉普车,回到四合院时松了口气。
第二天早晨,纺织厂内:
赵建东正与一位中年男性谈话。
“赵部长怎么还亲自来?”对方微笑着问。
“就图个安心呗。”他递过一根烟。
八点钟左右工人们陆陆续续到来,几个保卫员故意大声聊起了新书发行和二手物品赠送等内容,引来许多人关注。
当听说是工人自制的免费报纸《人民日报》,上面还载有有趣的小说以及二手物交换信息,许多人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王哥,我也想要一份!”年轻人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