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七年七月
在之前航海路线的基础上,船队更深入地探索了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之前虽然也到达过这些区域的部分国家,但第五次航行与更南部的非洲国家交往更加密切。
比如,对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的访问更加深入,在当地开展了更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使得明朝与非洲国家的联系范围进一步向南拓展。
这种拓展有助于明朝更加全面地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这一次新物品:
奇珍异兽
- 斑马(福鹿):可能有类似斑马的动物被带回。这种身上有条纹的动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从未见过的新奇物种,引发了人们对动物多样性的新认知。
珠宝奢侈品
- 大颗宝石: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地区获取了一些之前未曾大量带回的宝石。例如在阿丹国(今也门亚丁)得到了更大颗粒、品质更高的红宝石、蓝宝石等。这些宝石在明朝宫廷的首饰制作、工艺品装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植物和香料方面
- 没药树脂:没药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和药材,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地区有丰富的产量。第五次下西洋带回了更多的没药树脂,它可以用于制作香料、药物,比如在制作香薰、膏药等方面有重要用途。
- 乳香树胶:乳香也是从阿拉伯半岛大量获取的香料。这种树胶燃烧时会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在宗教仪式、宫廷祭祀等场合广泛使用,同时在传统医学中也有药用价值。
- 龙血树树脂:从一些热带地区带回的龙血树树脂是一种比较新的物品。这种树脂颜色鲜红,可用于颜料制作、药物研制等,被认为有止血等药用功效。
谷物类
- 鹰嘴豆:可能从西亚或非洲地区带回。这种豆子富含蛋白质,形状独特,像鹰嘴一样。它可以煮成粥,也能磨成粉制作面食,为明朝的食物种类增添了新选择。
水果类
- 番荔枝:从东南亚或热带地区带回的番荔枝,其果肉柔软、甜美,有独特的风味,与中国本土水果的口感差异较大,是一种新奇的水果。
- 山竹:可能从南洋地区带回,山竹果肉洁白,味道酸甜,有“果中皇后”的美誉,在当时的明朝是比较新颖的热带水果。
香料类
- 罗勒籽(兰香子):从南亚或东南亚带回,罗勒籽泡发后外观类似青蛙卵,有淡淡的清香,可加入饮品或甜点中,食用时会有特殊的口感。
————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永乐二十年八月
重点区域的深入探索
- 在第六次下西洋过程中,虽然整体路线框架与之前几次相似,但对于一些重点区域有更深入的探索。
例如在阿拉伯半岛地区,郑和船队可能对当地的港口城市和贸易集市进行了更细致的考察。
在忽鲁谟斯(今伊朗米纳卜),除了常规的贸易活动,还可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手工业制作,如波斯地毯的编织工艺、金属器皿的打造技术等,这些产品也是船队可能感兴趣的贸易品。
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化
- 在非洲地区,特别是在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和卜剌哇(今索马里巴拉韦)等地,与当地部落和王国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以往可能侧重于贸易和展示明朝国威,这次或许有更多的船员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了解非洲的音乐、舞蹈、宗教仪式等文化细节。
并且,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可能会有更系统的做法,比如通过设立简易的学堂或者文化展示场所,向非洲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字、礼仪等知识。
航线微调与安全保障
- 考虑到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季节性因素,航线可能会有一些微调。
比如,在印度洋海域,根据季风和洋流的情况,选择更合适的航线以缩短航行时间、减少风险。
在经过一些海盗活动频繁的海域时,会加强戒备,调整航行路线避开危险区域或者采取更有效的护航措施。
这些微调虽然不会改变大的路线方向,但对于航海安全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郑和下西洋时期(1405 - 1433年)并不是大规模黑奴贸易时期。
真正大规模的黑奴贸易主要是在15世纪中叶 - 19世纪中叶。
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还没有被欧洲人以黑奴贸易这种残酷的方式主导。
当时非洲内部有自己的奴隶制度,但和后来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在性质、规模和范围上都完全不同。
不过,欧洲人在15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在非洲沿海小规模地掠夺人口,但是在郑和下西洋阶段这种活动尚未成为全球性的、大规模的商业奴隶贩卖体系。
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非洲沿海探险的推进。
再就是当时明朝不属于奴隶制,出去也只是宣扬国威,就算有少部分掠夺人口进行买卖,郑和也不会进行大规模购买。
...
郑和在永乐年间共进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在宣德年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没有继续开展更多次远航:
一.财政压力
财库吃紧的原因
- 航海成本巨大: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建造和维护船只、招募和供养船员、储备物资等都需要巨额费用。
例如,建造一艘宝船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铁钉等材料,而且宝船体积巨大,建造工艺复杂,成本很高。
- 财政收支不平衡:虽然下西洋有一定的贸易收益,但收益的时间与支出的时间并不完全匹配。
在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来筹备航海活动,而贸易收益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导致短期内财政压力较大。
- 利益分配不均衡:下西洋的贸易收益主要归皇室和朝廷所有。
而航海活动的成本则由国家财政承担,这使得一些官员和利益集团认为下西洋是“与民争利”,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从而反对下西洋。
二.国内事务繁忙
- 永乐时期,国内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
比如营建北京紫禁城,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建筑材料的采集运输,到工匠的招募和组织,都需要朝廷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 同时,永乐帝还频繁发动对北方蒙古的战争,以巩固边疆安全。
战争的消耗同样巨大,包括军队的粮草供应、兵器装备的打造等,使得国家资源向军事和国内建设倾斜。
三.政治反对声音
- 在朝廷内部,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也存在一些反对意见。
一些官员认为下西洋是一种炫耀国力的行为,虽然能够宣扬国威,但对于国内百姓的生活改善没有直接的帮助。
而且航海活动风险较大,一旦出现意外,如船只失事等情况,会造成人员和物资的巨大损失。
这些反对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永乐帝继续开展大规模下西洋活动的决策。
...
注: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带回土豆和红薯,玉米。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于16世纪通过葡萄牙人传入中国台湾省,随后从台湾传入内地 。
-红薯原产于中南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其引入中国 。
由于红薯是外来物种,人们对它的种植技术还在摸索阶段,而且引种初期种苗数量有限,所以一开始种植范围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引种地区及其周边。
随着人们对红薯种植技术的逐渐掌握,它开始慢慢向其他地区推广。
不过在明朝时期,受限于交通、信息、农业习惯等因素,其推广速度比较缓慢。
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完成全国推广种植,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下令全国种植。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起源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
最早有关玉米的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当时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志》中又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