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乡村的日光
一
1993 年的夏天,蝉鸣在老槐树的枝叶间此起彼伏,像一波又一波永不停歇的热浪。我光着脚丫,奔跑在村子里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扬起的尘土在身后久久不散。
“妮儿,跑慢点,别摔着!”奶奶在门口扯着嗓子喊我,手里还握着一把刚从菜园摘的豆角。我回头冲她做个鬼脸,依旧跑得欢实。
村子不大,也就百来户人家,一条蜿蜒的小河从村边绕过,那是我们夏日的乐园。我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挽起裤脚,在浅滩处捉鱼摸虾。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石缝间穿梭,偶尔伸手去抓,它们机灵地一闪,只留下凉凉的水流滑过掌心。
村里的大人们,此时都在田间劳作。烈日当空,他们弯着腰,在玉米地里除草、施肥。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浇不灭他们对土地的希望。爷爷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神情。他把锄头靠在墙边,从水缸里舀一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下去,那畅快的模样,至今刻在我心里。
傍晚,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村子。家家户户围坐在院子里,吃着简单却可口的饭菜。邻居们互相串门,分享着一天的见闻。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近得如同家人。
二
随着秋天的脚步渐渐临近,村子里弥漫着丰收的气息。田野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像是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收割麦子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大人们天不亮就起床,拿着镰刀走向麦田。他们熟练地挥舞着镰刀,一捆捆麦子整齐地倒在地上。我和小伙伴们也不甘示弱,跟在大人后面,帮忙捡麦穗。虽然太阳很晒,小手也被麦芒扎得生疼,但我们的笑声却在田野上空回荡。
打麦场是麦收后的另一个主战场。巨大的石碾子在牛的拉动下,一圈又一圈地碾压着麦穗,麦粒从秸秆中脱落出来。我们在一旁看着,兴奋不已,有时候还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爬上石碾子,感受那慢悠悠的转动。
收完麦子,紧接着就是种玉米。爷爷会在地里挖出一道道浅浅的沟,我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把玉米种子撒进去,然后再用土盖上。那时候,我总是盼望着种子快快发芽,想象着它们长成高大玉米秆的样子。
秋天的果园也是我们的最爱。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我们会偷偷地钻进果园,趁看园的大爷不注意,摘下几个苹果,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充满口腔。被大爷发现后,我们就像小猴子一样,在果树间穿梭逃窜,大爷在后面追得气喘吁吁,却也带着宠溺的笑。
三
冬天,村子被白雪覆盖,宛如一个童话世界。屋顶上、树枝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早上起来,我会和爷爷一起扫雪。厚厚的积雪踩上去嘎吱嘎吱响,每扫出一片空地,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扫完雪后,我们会在院子里堆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用煤球做眼睛,再给雪人戴上爷爷的旧帽子,一个可爱的雪人就诞生了。
下雪天不能出去玩的时候,我就会坐在温暖的炕头上,听奶奶讲故事。奶奶肚子里好像有讲不完的故事,从嫦娥奔月到牛郎织女,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白蛇传。我听得入迷,仿佛置身于那些神奇的世界里。
过年是冬天最让人期待的事情。进入腊月,村子里就开始有了年味儿。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杀年猪、做豆腐、蒸馒头。孩子们则盼望着新衣服和压岁钱。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灯笼。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着黑白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笑声不断。
吃完年夜饭,我会和小伙伴们拿着鞭炮到街上放。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照亮了黑暗的夜空。我们在烟雾中嬉笑玩耍,感受着新年带来的喜悦。那时候,过年的快乐是如此简单而纯粹。
四
春天,万物复苏,村子从沉睡中醒来。河边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小草也从土里探出了头。
爷爷会在院子里整理出一块菜地,种上各种蔬菜。我帮着他浇水、施肥,看着种子一点点发芽、长大。菜园里的蔬菜种类繁多,有翠绿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长长的豆角。每次看到这些新鲜的蔬菜,我都忍不住流口水。
春天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跑到村外的田野上。迎着风,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在下面欢呼雀跃。有时候风筝线会断掉,看着风筝飘向远方,心里虽然有些失落,但很快又被新的快乐所取代。
村子里的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购买种子、化肥,修理农具。他们谈论着今年的种植计划,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春天的夜晚,格外宁静。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仰望着星空,繁星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耳边传来阵阵蛙鸣,和着轻柔的晚风,让人心旷神怡。
五
村里的学校是一座破旧的瓦房,桌椅板凳也都有些破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每天早上,我们背着书包,哼着小曲儿,蹦蹦跳跳地去学校。
教室里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有一块黑板、几支粉笔。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课,我们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着。那时候,我们最喜欢上的课是语文课,老师会给我们朗读优美的课文,教我们认识一个个有趣的汉字。
课间休息时,我们会在操场上玩耍。男生们喜欢踢毽子、跳绳,女生们则喜欢跳皮筋、扔沙包。操场虽然不大,但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学校还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春游。我们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村外的山上游玩。一路上,我们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到了山上,我们会找一片草地,坐下来分享各自带来的零食,然后一起做游戏。
在学校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六
九十年代的乡村,娱乐活动虽然不多,但每一项都充满了乐趣。
夏天的晚上,村子里会在打麦场放电影。消息一传开,孩子们早早地就搬着小板凳去占位置。电影开始前,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玩耍。当电影的画面出现在白色的幕布上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电影结束后,我们还会模仿电影里的情节,回家后和小伙伴们一起表演。
农闲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会聚集在大树下,下象棋、拉家常。他们一边下棋,一边讨论着村里的大小事情。小孩子们则在一旁围观,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插上几句嘴。
过年的时候,村里还会组织一些传统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舞龙的队伍在村子里穿梭,龙身随着舞动的人上下翻腾,栩栩如生。舞狮的人则把狮子表演得活灵活现,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我们跟在队伍后面,看得目不转睛,不停地鼓掌叫好。
这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色彩。
七
乡村的邻里关系淳朴而深厚。哪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记得有一次,邻居张大爷家的房子漏雨了,爸爸和村里的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主动去帮忙修理。他们爬上屋顶,更换破损的瓦片,忙得满头大汗。张大爷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感激。
农忙的时候,这种互相帮助的场景更是常见。今天你帮我家收割麦子,明天我帮你家种玉米。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度过农忙的日子。
村里的女人们也会互相帮忙。做衣服、纳鞋底的时候,她们会凑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哪家做了好吃的,也会端上一碗给邻居尝尝。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我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分享的快乐。这种邻里之间的情谊,是城市里所难以体会到的。
八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外出打工。他们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机会。
我的表哥也在其中。他走的那天,一家人都去送他。表哥信誓旦旦地说,要在外面闯出一番名堂。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既有些不舍,又充满了期待。
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过年的时候会回到村子。他们带回了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也带回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村子里渐渐有了一些变化,一些人家装上了电话,村里的小商店也多了一些时髦的商品。
然而,这些变化也让村子里少了一些往日的宁静。年轻人的离去,让村子里多了许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每次看到那些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村口,盼望着父母归来的眼神,我的心里都会一阵发酸。
九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乡村的美食却有着独特的味道。
奶奶做的手擀面是我最爱的美食之一。她把面粉和水揉成面团,然后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饼,再切成细细的面条。面条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出锅后,加上一勺自家做的肉酱,撒上葱花,那味道,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垂涎欲滴。
夏天,奶奶还会给我做凉粉。她把绿豆淀粉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在锅里不停地搅拌,直到变成浓稠的糊状。倒入碗中放凉后,切成小块,加上醋、蒜汁、辣椒油等调料,吃起来清凉爽口,是消暑的佳品。
秋天,村里的果园丰收了。我们会用新鲜的水果做各种美食。比如用苹果和红枣熬制的果脯,香甜可口;用葡萄做的葡萄酒,虽然度数不高,但充满了果香。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更承载着我对童年、对奶奶深深的思念。
十
1999 年,世纪之交的那一年,村子里依旧保持着它的宁静与质朴。
这一年,我即将小学毕业,面临着升学的选择。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可能会离开这个生活了多年的村子,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在这最后的时光里,我更加珍惜在村子里的每一刻。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捉鱼,去田野里放风筝,去果园里偷苹果。我会帮爷爷在菜园里干活,听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
我知道,无论未来走到哪里,这个充满回忆的乡村,都会是我永远的根。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那个九十年代的乡村,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些温暖的日光,那些质朴的人们,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构成了我心中最难忘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