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魏忠贤府上,把张好古的名片递上,礼单递上,底下的人拿了送到魏忠贤那儿。
魏忠贤一看名片,张好古:这谁啊,不认识。就打算不见了,可一看这礼单 ,挺厚,还可以啊,那就让他进来吧!
进来了,这么一说话。“千岁,要是那天没您的名片,我真进不去考场啊!这里谢过千岁了。”
魏忠贤这下反应过来是谁了。“嘿,你小子啊!就那天撞我马那个,怎么样考的。”
“脱千岁洪福,中了,考了个第二名。”
哎呀!这么牛,考了个第二名,怪不得那天口气那么大。这真个真有学问的啊!魏忠贤心想。要是我将来面南背北的话……这人能用的着,就起了拉拢之心。
于是大摆宴席,款待王致远,不,是张好古。王致远也不客气起来,-吃。还别说,这魏忠贤府上的菜,味道真的不错。 席间可是宾主尽欢,王致远是说尽好话,心想现在还得靠着魏忠贤,魏忠贤呢也有拉拢之心。吃饱了,喝足了,端茶送客。魏忠贤亲自把王致远送到了门口。这下不要紧,门口求见的大小官员,看到魏忠贤亲自把王致远送到门口。就嘀咕开了。“这谁啊!这么大架子,九千岁亲自送出门口。”“有知道的就说,这么新中进士张好古么?”“哎!你还不知道,他进考场那天还是九千岁拿着名片大半夜的把他送进去的。”“甭说,这一定是九千岁的亲支近派。哎呀!说不定是九千岁的长辈,九千岁可是亲自送出门的,哪怕六部大人,也没看到九千岁送到门口的。”“对,对,对,这就是九千岁的长辈。”不大会的功夫就传遍了北京城,文武百官,都知道了这消息,新中进士张好古是九千岁的长辈。既然是长辈,那么大家就举荐一下,一来讨好了九千岁,二来将来张好古肯定高官的做,也能有个关照。大家伙就联名保荐新科进士张好古,那自然也是好话说尽。奏折就这么上去了。
殿试时,崇祯帝用金筷子在前十名的写有名字的纸片里面夹出了前三名,凑巧的是,张好古又是第二个夹出来的,榜眼。崇祯皇上一瞧,张好古这么年轻,又加上百官的联名保荐。联名保荐的肯定有才啊!不能屈才了。于是问张好古“请问榜眼今年几许”王致远答道“十七”,崇祯心想啊!和我同岁啊!王致远也在这想,现在小皇上也成了我的恩师了 ,对了这张好古有名还没字名呢!又大着胆子说,“学生现在尚未取字,望皇上赐字。”崇祯帝一听,好,高兴了,给张好古赐字,这也算是我的学生了,而且这么有才,还这么年轻,以后前途广大啊!致远,“学而致知,行而致远,知行合一。”那么就叫致远吧,张致远。哎,巧合了,虽然不是王致远,叫张致远,这也是致远了。皇上也高兴了,并当场许让张好古进了翰林院。好啊!就这么着进了翰林院院了,官居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