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刚从地里忙完农活回来的池雨微,满身疲惫,农场连队长范正找到了她,脸上带着一抹信任与期待的神色,场长决定让她专门负责育种工作。
去年新品红薯的育种,池雨微可是有过出色表现的,所以场长这才将这一重任交给她,心里那是相当放心。
但,当范队长提到“早稻育种”时,池雨微有些疑惑。
“范队长,早稻育种?可是咱们农场这里并没有河流,一直以来不都是不种水稻的吗?”农场让她负责育种工作池雨微没有意见,只是这育苗的品类是不是有点不太对?
范队长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咱们农场长已经有了周密计划,他准备在这段时间内组织人力挖出一条水渠,这样一来,咱们农场以后也能种水稻!”
挖水渠?这可是个大工程!池雨微心中暗暗吃惊。
要知道,现在是2月初,水稻从育苗到可以移栽的时间通常为35-40天,总共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没有各种现代机械辅助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挖出一条能够灌溉农田的水渠,这难度可想而知。
看到池雨微脸上的疑虑,范队长再次详细说明:“池同志,这你放心,咱们场长已经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特意请了农业方面的专家来农场进行实地考察,并规划出挖水渠的最佳路线。只要咱们按照图纸施工,一定能够赶得及水稻苗的移栽。”
“行,范队长我知道了,这就开始准备育苗工作。”
“对了,今年棉花要扩大种植范围,需要的苗多,记得多准备一些,还有你可以挑一个知青过去打下手。”
听说有了专家的背书,池雨微心中的疑虑稍微减轻了一些。
但她也清楚,挖水渠的活可不轻松,尤其是对于她们这些知青来说。
前几天下地干活的时候,还听到知青们在议论,说有了旋耕机耕地终于不用那么辛苦。
没想到,这轻松的日子还没过几天,挖水渠的任务又来了。
池雨微本以为知青们会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有所抵触,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消息传开时,知青们全都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所有人都认为挖了水渠后农场就能种水稻,有了水稻就意味着农场的经济收入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会得到改善。
他们愿意为了农场的未来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看到知青们如此积极热情的态度,池雨微也有所感染。
俗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然农场长和连队长对自己这般放心,那她也要好好做事,方能不辜负他们的期待!
农场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灌溉系统的严重缺失问题,这使得农作物的收成往往受制于变幻莫测的天气。
以往,主要的灌溉方式依赖于自然蓄积的雨水,同时从山中引水至蓄水池储存,并结合人工挑水的方式来进行浇灌作业。
但这种传统的方式效率低下,且无法有效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状况,从而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农场场长汪保国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组织知青们共同挖建一条水渠。
这条水渠将把远处的河水巧妙引至农场,一方面可以用来确保农作物的稳定生长,为它们提供充足且稳定的水源;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农场能够开始种植水稻这一重要粮食作物而迈出的关键一步。
汪场长深知挖渠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去年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后,为了确保挖渠工作的顺利进行,便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首先,早早地就邀请了农业水利方面的专家来到农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场找出一条最为便捷且有效的挖渠路线。
这条路线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水渠的长度,降低施工难度,还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水渠的引水效率和稳定性。
接着,汪场长召集了农场的所有知青,向他们详细阐述挖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号召大家以大局为重,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劳动中去。
知青们听后,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表示全力支持。
为了确保挖渠工作的顺利进行,汪场长还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和分工。
根据知青们的身体条件和技能特长,将他们巧妙地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不同的段落和工序。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还能够确保挖渠工作的整体进度和质量。
同时,还安排了专门的物资保障小组,负责采购和运输挖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精心挑选铁锹、锄头、铲子等传统农具,并准备了绳子、木板等辅助材料。
这些工具和材料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挖渠工作的各种需求。
另外,为了保障知青们的饮食和健康,农场还特意增加了粮食和药品的储备。
明确分工,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有的高高挥起锄头,一下下有力地挖坑,坑洞逐渐加深,为水渠的基础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有的则紧握铲子,将挖出的泥土细心地填入已经挖好的渠基之中,并用脚踏实,确保土层的稳固;还有的则负责搬运土石方,他们或是肩扛手提,或是用独轮车推送,将土石方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2月份的天气并不炎热,偶尔有微风吹过,给劳作的知青带来一丝丝凉意,但在如此高强度的劳动之下,汗水仍然浸湿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却仿佛浑然不觉,依旧干劲十足。
“你说,这水渠真能挖成吗?”一个知青在休息的间隙,忍不住向身旁的人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