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是很喜欢找沈建珍一起玩的。
尤其是每个周末,沈建珍会出去玩,自然要拉上张红英。一群人闹闹哄哄的,连山水都多了几分色彩。
三月的风带着湿润的气息,吹拂着江南水乡的每一寸土地。沈建珍、张红英和张磊等人,几乎丈量了苏州的每一条街道。。
苏州处处入景,除了园林之外,古旧的小巷,静谧的石桥,缓缓流淌的河水,在寒风中绽放嫩绿的柳枝,都让人流连忘返。
张红英最关注的是美食。说来也好笑,她们俩对外,说是苏州人。但实际上,两个人都一直在乡下,去苏州市的关系,是八竿子也打不着。
鸭湾村跟苏州的距离,是梦想跟现实的距离。细论起来,他们吃的,更偏向于浙江口味。
沈建珍估计是有特别的美食嗅觉。她总是能找到隐藏在小巷深处的老字号小吃店。从清晨的豆浆油条,到午后的甜品点心,再到夜晚的特色夜宵,朋友们笑称她是“舌尖上的导游”,跟着她,绝对不会饿肚子。
——也是进步了。张红英还以为沈建珍会带着他们不重样的吃面呢。
不过沈建珍虽然也没在苏州待过太长时间,也没条件吃太多美食,但是她不仅对各种传统苏式小吃如数家珍,还善于挖掘那些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地道餐馆和摊位。
张红英好奇的问:“你怎么懂这么多?”
沈建珍递给她一本书:“喏,我们高中时候学校发的。”
原来各个市都编过一批文化方面的书,发给了学生。
书上讲解了每个镇的历史,美食。每个景点的来历,甚至还配有精美插图。
也不知道哪个人才想出来的,这些书明明应该是导游必备的,却发给了学生。
也就是沈建珍酷爱看书,才把这些书翻了又翻。
像陆稿荐,就有好几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陆稿荐的创立与一位名叫陆稿的人有关,他原本是一位文人,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经商的道路,开设了这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店铺。
传说中,陆稿对美食有着极高的追求,不仅亲自挑选上等的原料,还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力求每一件产品都能达到最佳的口感。据说,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香料配比,他曾遍访名山大川,四处寻觅稀有的香料植物,甚至不惜代价从远方引进独特的调料。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陆稿荐的产品逐渐赢得了顾客的认可,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美味象征。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陆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救了一位落难的老人。这位老人其实是隐居的名师,为了感谢陆稿的救命之恩,便传授给他一套独家秘方。这套秘方使得陆稿荐的酱鸭和其他腌腊制品的味道更加独特,远近闻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稿荐的名声越传越广,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品尝购买。
此外,还有说法称陆稿荐曾经接待过清朝的皇室成员或高官显贵。据说有一次,某位王爷路过苏州时,特意前来品尝这里的酱鸭,并对其赞不绝口,于是赐予了店铺一块匾额,上面题有“陆稿荐”三个大字,这使得陆稿荐的名气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当时苏城内外无人不知的名店。
书上写的第四则故事,苏州有一家烹制酱肉的小店,店主姓陆。起初,门庭冷落,生意萧条。一日清晨,店前躺一老者,衣着褴褛,发发花白,身铺草席一领,一双钵盂两口相对,放在脑后当枕头。店主见状心生怜悯,急忙扶起进店内茶饭相待。老者食后然不语,遗留下草席扬长而去。店主煮肉缺柴,便把破草席丢入炉中。不料这锅肉酥润浓郁,异香四溢招来路人纷至沓来,争相购买。众人问其故,店主便将前情一一叙说。原来这老头不是凡人?两口相对,即一“吕”字,原来吕洞宾伙同众仙一行八人横渡东海,赴王母瑶池崛桃盛宴归来,是农历三月初三,恰是吕洞宾的生辰。今念店主心诚,遂使仙火助燃。自此,这家肉店闻名姑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店主便将肉店易名为“陆稿荐”。
沈建珍从以前不敢开口说普通话,到现在对各种典故故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张红英笑微微: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错觉。明明我们是好姐妹来着。
八九十年代,很流行一些跟旅游相关的日用品。绘着旅游地图的扇子、水杯,还有印着各景点传说故事的书。
什么西施、夫差,什么虎丘,普陀山南海观音,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
以前的老人很会讲故事,大家唯一的娱乐也是听故事。
现在长大了,终于有机会去传说中的地方看看,张红英满意极了。
她好像是又一遍认识了自己所在的这块土地。
原来她说的方言,听的传说故事,吃的食物,都是样样有来头,道道有说法的。
甚至对着不同的景色,大学生们都能背出来一些诗句,与现实相对应。
怎么办,对文化人,好像更向往了……
张红英听的心向往之。等她将来有了孩子,最好是个女儿,一定要叫她好好读书,好好背诗。最好还去学一下弹琴。
这些大学生,他们有的会篆刻,有的会书法,还有的会武术,还有人会打架子鼓,弹吉他。
什么都不会的,只有沈建珍,张磊,还有那个带绣花锦来的农村孩子。
张红英一直以为“兴趣班”是后面才流行的呢,原来城里孩子,即使是七零后,八零后,也很多多才多艺。
就连农村娃张磊,他也对历史颇有研究,常常在参观园林或是寺庙时,给大家讲述背后的故事,让这些古老的建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而且同学起哄,说张磊会说三国演义。张磊谦称:小时候听收音机,听了就会了,经常课间说给同学们听。
晚上宿舍夜谈,有时候他还来上一段。
张红英羡慕极了:真的都是人才啊,说话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