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神色凝重,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今日,咱处理了那些带头反对改革的儒士,还安排孔希学带领孔家众人出使四方周国。”
“另外,空印案一事,咱借此契机分化了户部。”
“这些事儿的后续安排,今日必须拿出个周全的章程来。”
言罢,将视线转向徐达,“天德,军事学院的那些学子,简体字都学的怎么样?思想教育这块又如何?”
徐达立刻挺直腰板,双手抱拳,“陛下,简体字如今学子们都能够熟练读写,即使有些生僻字有字典也能解决了。”
“至于思想教育这一块,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已有八十多名学子,深刻接受了忠君爱国、保家卫国的理念,同时也对爱民思想有了充分的认识。”
“不过,仍有少数十来个学子,因家中世代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满脑子都是等级观念与旧制规矩。”
“对这些新的思想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时常在学院里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影响颇为不好。”
朱元璋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思索着应对之策。
随后,又将目光投向蓝玉,“山谷中的那五千士兵,思想教育和识字情况如何?”
蓝玉立即回应道:“陛下,这些士兵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对思想教育工作相当支持。”
“他们深知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对新思想的接受度很高,绝没有那些官宦子弟的复杂心思。”
“至于识字情况,起初确实困难重重,毕竟这些兄弟们大多从未进过学堂,目不识丁。”
“但臣特意前往太子殿下处,求得五十名学子,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字教起。”
“如今,已有近三分之二的士兵能认识常用字,能读懂简单的军令,剩下的士兵也在努力学习,进步很快。”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不错,你这事办得扎实。”
“士兵们思想正、识字多,打起仗来不仅勇猛,还能领会战略意图,这是强军的根本。”
随后,朱元璋的目光再度回到徐达身上,语气严肃,“天德,那十来个冥顽不灵的学子,父辈都是什么人?”
徐达神情一凛,回道,“陛下,这十来个学子的父辈,有几个是在元朝覆灭之后,才归顺我大明的官员。”
“还有几个是文臣家的,他们平日里在朝堂上也还算本分,没想到在子女教育上竟出了这样的岔子。”
朱元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哼,果不其然。”
“他们既对新思想如此抵触,不愿接受,留在军事学院只会成为后患。”
“你明日就着手处理此事,将他们逐出学院,一个都不能留。”
徐达领命,“臣遵旨!臣回去后即刻办理,绝不拖延。”
朱元璋微微点头,接着有条不紊地继续部署,目光依次扫过徐达和蓝玉。
“天德,那八十多名表现良好的学子,你挑选出五十人,分成几个小组,务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备优秀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蓝玉,你去挑选三千精兵,这些精兵必须是军中的精锐,纪律严明、作战勇猛。”
“让他们跟着这些小组,协同行动,务必做到令行禁止。”
“一组随李奥去推广高产作物,要协助他与地方官府进行有效沟通,组织百姓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务必确保高产作物能在各地顺利推广。”
“一组跟着牛晓乾,参与商税改革的实地调研,收集民间商业的真实情况,为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剩下的小组,由学子带队,与新士兵一同奔赴各地,重点关注因空印案以及儒士、孔家之事可能产生动荡的区域。”
“一旦发现任何不稳定的苗头,立刻上报,并妥善处理,绝不能让局势恶化。”
说到此处,朱元璋神色凝重,加重了语气,着重强调。
“另外,将士们到达地方后,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务必利用闲暇时间积极组织当地百姓开展扫盲工作。”
“这是一项关乎我大明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任何人都不可懈怠,要切实将此事落到实处。”
蓝玉立刻抱拳领命,“陛下放心,末将定挑选出最精锐的士卒,保证完成任务!”
徐达也是一脸郑重,双手抱拳,“臣定会严格选拔,将最合适的学子分配到各个任务中,不负陛下所托。”
朱元璋又看向楚兰心,“兰心,告知毛骧,让锦衣卫在暗中配合。”
楚兰心认真记录着每句话,只是简单回应,“是,陛下。”
李奥听完朱元璋的安排,推推牛晓乾小声道,“老朱的说的扫盲工作,我要是没记错,咱现代的太祖最初也是如此吧?”
“没错,当初百废待兴,扫盲可是重要一环。”
“老朱这平日里怕是没少自学近代发展史,难怪能从一个乞丐成长为开国皇帝呢。”
牛晓乾同样压低声音回应。
朱元璋安排完徐达和蓝玉,扫视其他道,“你们对咱的安排,可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众人纷纷摇头,示意没有异议。
朱元璋见状,紧绷的神情缓和了几分,给抽烟的几人各丢了一根,自己也点燃一根,深吸一口后缓缓说道。
“那就说说此次涉及空印案的那些人,该如何处理。”
说完,除了蓝玉,都是一愣,有些不理解朱元璋的意思,毕竟都是一起学过历史的。
李奥点着烟,漫不经心道,“你历史上咋处理的,还咋处理呗,这有啥好商量的?”
朱元璋缓缓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大明版图与现代的世界地图前,目光在两张地图上逡巡。
“不,咱这次要狠一些,给那些还在想着元朝好的官员、文官,以及反对改革的那些人敲个警钟!”
话毕,除了牛晓乾和蓝玉,其他人都陷入了沉思,试图揣摩朱元璋话里的深意。
蓝玉心中暗自琢磨,历史上?难道在现代的历史记载里,也发生过类似空印案的事情么?
这让他对现代的历史充满了好奇,毕竟,当初去现代学习的内容,都是徐达和朱棣安排好的,没接触过历史这方面。
牛晓乾则是看着陷入思考的众人,也装模作样地蹙起眉头,摆出一副沉思的模样。
其实完全不知道都在想什么,心里嘀咕,装深沉,谁还不会了。
过了片刻,李奥率先打破沉默,弹了弹烟灰。
“大叔,能不能先说下你最终的意图是啥?这样我们也好参谋参谋。”
朱元璋抽着烟,目光依旧紧紧盯着地图,“咱要把借空印从中谋利的贪官,全部诛灭九族。”
“至于那些虽有空印之实,却没有贪污的,就把他们的九族借此发配到辽东,或是北方人口稀少的地方。”
“让那些心中还念着元朝好的官员,和反对改革的文臣都好好看看,好好涨涨记性!”
“最起码能让他们都老实几年,这样咱们改革会顺利很多。”
“同时,往北方迁移大量人口,咱大明还是太缺人了。”
“卧~卧槽~,老李,老朱的九族消消乐来了!”牛晓乾瞪大了眼睛,咋呼道。
“去去,说正事呢。”李奥没好气道。
刘伯温苦笑了一下,虽满心疑惑啥叫消消乐,但也没心思去问。
而是神色忧虑,看向朱元璋,“陛下,严惩贪官污吏确有必要,只是株连九族,刑罚过重,恐会引发朝堂震荡,人心惶惶。”
“那些被发配的官员家属,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许多人恐难以承受,这于陛下仁君之名,恐怕有损。”
朱标面露不忍之色,劝道,“父皇,儿臣恳请您三思。”
“贪官固当惩处,他们的所作所为损害了朝廷的根基,理当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株连无辜,实非善举。”
“那些被牵连的人,或许从未参与过不法之事,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代价。”
李奥皱了皱眉头,“大叔,我理解你想推进改革、整肃朝堂的决心。”
“但株连九族和大规模发配,确实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而且,迁移人口充实北方是好事,咱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百姓自愿前往,而不是强制发配官员家属。”
朱元璋转过身,目光紧紧锁住李奥。
“小李,咱在现代知道一句话,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其中的道理,你清楚知道吧?”
“咱就算想尽办法鼓励百姓,他们大多还是不愿去那偏远苦寒之地。”
“即便真有去的,也多是些什么都不懂的流民之类,光靠他们,想要发展起来何其艰难。”
“可那些犯官的九族就不一样了,他们之中不乏有学识、有技艺之人。”
“把他们发配过去,既能充实人口,又能带去知识和技术,对北方的发展大有益处。”
李奥一时语塞,心里明白,一群毫无见识的乌合之众,真就是填充个人口,对于合理发展而言,不仅可能毫无帮助,反而会带来诸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