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城,这座曾经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古老城池,如今却变成了一座深陷无尽炼狱的破败废墟。
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钢铁碰撞的狰狞痕迹,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刺鼻的硝烟与死亡的气息。
在12万苏军驻沙姆国陆军集群与艾美莉卡第 18 空降军8万将士惨烈厮杀的那片交战地带,那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天地吞噬的沙尘暴,终于平息了下来。
放眼望去,长达数十公里的交战区,已经彻底化作一片钢铁与硝烟交织的死亡绝境。
一辆辆周身冒着滚滚浓烟的坦克残骸,就像破碎的巨兽尸骸般散落各处。
断壁残垣间,既有苏联钢铁洪流的中流砥柱 ——t-90 主战坦克,那冷峻坚毅的炮塔即便千疮百孔、破损不堪,却依然透射出往昔不可一世的威严;
也有艾美莉卡一直引以为傲的 m1 “艾布拉姆斯” 主战坦克,被炸飞的履带,扭曲的炮管,它们无一不见证着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
随着尼尔将最后一支坦克中队撤出战场,当作为巷战的重火力点,这场自 S2 赛季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坦克会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然而,坦克会战的停歇不过是表象。
实际上,随着沙尘暴的平息,双方的战斗模式瞬间完成了华丽转身,变得更加多元、立体。
从一场原始而直接的钢铁对撞,陡然切换至一场陆空全方位的立体战争。
在沙尘暴平息后的短短 1个小时内,艾美莉卡和苏联的空军就抵达了战场,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战斗的炽热接力棒。
虽然艾美莉卡和苏联爆发了如此激烈的武装冲突,但双方却难得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默契。
他们心照不宣地将战场,严格限定在了沙姆国境内,而没有选择任由战火外溢到周边国家。
为此,艾伦紧急叫停了第六舰队对苏联黑海舰队的攻击计划;而苏联方面同样放弃了直接攻击艾美莉卡中央战区海外总部的方案。
通过这种相互妥协、彼此约束的举动,双方都小心翼翼地留下了一丝余地,一条退路。
但如此一来,不仅将原本无限扩大的交战区域,限定在了沙姆国的土地之上,更使得艾美莉卡和苏联两国加起来近 500 架战斗机,最终在以霍姆斯城为核心,方圆 150 公里的这片天空中,展开一场震人心魄的激烈空战。
艾美莉卡空军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后,成功的突破了苏联空军拼死构筑的阻截防线,将苏联的空军驱赶出了交战区后,对德沃尔尼科夫大将率领的地面部队展开了铺天盖地空袭。
整整四个小时,这场惨烈到极致的空袭击才缓缓落下帷幕。
德沃尔尼科夫大将的地面部队虽然早已严阵以待,构建了完备的野战防空体系,但在艾美莉卡空军的拼死攻击下,依然损失惨重。
但好在,他们成功坚守到了黑夜到来。
晚上8点,距离苏军发动攻击已经过去了30个小时,距离艾美莉卡空军最后一波空袭也过去了一个小时。
德沃尔尼科夫大将面色凝重如霜,静静地伫立在指挥所内,双眼死死地盯着眼前那幅巨大到几乎占据整面墙壁的作战地图。
地图上,代表敌我双方兵力分布的密密麻麻标记,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间。
尽管他久经沙场,对艾美莉卡军队装备的先进早已有所耳闻。
但当真正亲自率领部队与对方短兵相接、在血火中拼杀后,却依然被深深震撼到。
震撼于对方装备的先进,也震撼于对方意志的坚强。
此次行动,他孤注一掷、倾尽所能,精心组织调配了一个重装坦克师以及4支机械化步兵师。
这些钢铁劲旅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足有 12 万之众的精锐攻击部队。
如此庞大的战力,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心惊胆战。
况且,自己这一次还有沙尘暴这一特殊天气的 “助力” 。
他满心以为会以摧枯拉朽之势,风卷残云般击溃眼前的敌人。
然而,现实却宛如一记冷酷无情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的脸上。
面对尼尔的第18空降军,即便己方在兵力数量以及装备总量上都占据着毋庸置疑的明显优势,却在这场血与火的残酷较量中,始终未能彻底击垮对方。让这支敌军顽强地坚守到了援军的的赶到。
许久之后,德沃尔尼科夫大将才仿佛从无尽的沉思中回过神来,用一种沙哑的声音问道:“空军那边怎么说?”
一旁的作战参谋立刻回答道:“将军,空军方面刚刚传来消息,第 28 航空军目前伤亡惨重,战斗机折损数量惊人,已经暂时丧失了继续参战、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的能力。”
“谢罗夫上将特别强调,以当前的损伤状况评估,在未来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无法再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了。”
紧接着,参谋又汇报了一个雪上加霜的坏消息:“将军,另外情报部门发来的最新情报显示,艾美莉卡的第 4 机械化步兵师,已经出现在我军的东北方向。此刻距离我们还有不到 140 公里的路程,预计最快3个小时后就能抵达战场。”
德沃尔尼科夫大将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整个指挥所内的空气仿若瞬间被抽干,压抑得让人窒息。
良久,他才从牙缝中挤出了几个字:“命令各部队,有序撤退。”
趁着黑夜的掩护,德沃尔尼科夫大将率领部队,撤出了霍姆斯城区,在夜色的掩护下,返回了塔尔图斯省。
而尼尔的18空降军同样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遭受重创,损失巨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军消失在夜幕之中,无力组织追击。
就这样,第一次霍姆斯战役落下了帷幕。
但属于艾伦的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