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谨慎殿
朱允炆端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目光如炬,直视着下方的宋忠。
宋忠站在殿下,低眉垂首,神情凝重,似乎在思索着如何回答皇上的问题。
“此事,曹国公参与了没有?”
宋忠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坚定地说:
“回皇爷,曹国公并未参与此事。
此事,从洪武朝时候就有了,当时秦王、晋王,还在的时候,已经开始布局了。
之后,被孝康爷叫停之后,就沉寂了下来。
现在是山西的一些商人与兵部、户部的两位管事暗中串联。
随后,德庆侯和李增枝又串联了江阴侯。”
朱允炆微微点头,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
要说整个明初,最特殊的群体就是开国六公。
在武勋体系之中,最特殊就是开平王府、曹国公府、魏国公府。
蓝玉案之后,现在最有影响力,就是魏国公府和曹国公府了。
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深得徐达的真传,当然不是指军事能力,而是做人处事的能力。
第二代的曹国公李景隆就比徐辉祖差一点了,无论在军事能力,还是为官之道上面。
但是,朱允炆看来,李景隆选择的方法,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正因为他一向以幸进之臣的嘴脸面向世人,受到朝中之人的看不起,也不失为一个自保之道。
所以,朱允炆听到宋忠汇报的事情,第一反应是问曹国公李景隆。
以曹国公府在朝中的影响力,若他真的参与其中,那事情就更加棘手了。
“如今闹事的那帮人,背后是谁?”
“回皇爷,闹事的人背后关系错综复杂,各家都有牵连,甚至九大塞王的关系也牵扯其中。”
朱允炆闻言,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贾之争了,而是涉及到朝廷中的多方势力,甚至可能影响到皇权的稳定。
“此事若是处理不当,恐怕会闹得满城风雨啊!”宋忠忍不住补充道。
“无事,朕给你三天时间。
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朕需要你理清这其中的关系。
尤其是背后搞事的人,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
能否做到?”
宋忠深吸一口气,双手握拳,坚定地说:
“臣遵命!前朝对于这些事的锦衣卫陈年档案中,都有涉及。
臣的奏章中,也有相关记载。
只是现在暗中行事,许多事情确实不好办。”
朱允炆微微一笑,似乎对宋忠的回答并不意外。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宋忠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朕明白你的难处。
这样,朕把暗卫借给你,但是你必须保证行事严密,一旦泄露机密,成为众矢之的,朕也保不住你。
你可明白?”
宋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之色。
他深知暗卫的厉害之处,有了他们的帮助,查案必定会事半功倍。
他连忙跪下磕头:
“请皇爷放心,这件案子本身在洪武朝,锦衣卫就有案卷,当时孝康爷只是下令封禁档案。
可能就是预见,这些人肯定不会死心,所以留了一手。
臣有的是手段收集这些证据。
只是高手不足,之前的高手都在各卫中,臣没有理由调用。”
朱允炆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块金色的令牌,递给宋忠:
“有了它,你可以调动宫中暗卫和京城各卫的高手。
记住,朕只给你三天时间。”
宋忠接过金令,双手颤抖着将其捧在胸前。
他深深地磕了一个头,声音哽咽地说:“臣谢过皇爷!臣定不负皇爷所托!”
朱允炆挥了挥手,示意宋忠退下。
他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
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京营改革而已,就已经牵扯了这么多人,而且水这么深。
那些个文官家族呢?
所谓的千年世家,这个时代最难对付的就是,这些个士绅集团。
没想到,随手扔出的炮仗,竟在鱼塘中炸出了如此多的鱼。
这不禁让朱允炆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看看这些好叔叔、好大臣们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朴不用,召刑部尚书暴昭。”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一位身材高大挺拔,略显臃肿的老者,走进大殿。
他身高约一米八,圆脸络腮胡,给人一种威严而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
他行礼道:“臣,拜见陛下!”
朱允炆示意侍从赐座,然后温和地说道:
“老大人,自朕登基以来,诸多国事都仰仗着你们这些老臣。辛苦了。”
暴昭连忙起身,恭敬地回道:“臣,万死不辞,万不敢当谢字。”
朱允炆摇了摇手,微笑的示意暴昭不要多礼。
“老大人无须多礼,今日这里只有你我二人,些许虚礼无须执着。
朕记得第一次见老大人时,皇爷爷还在世。
那时候,皇爷爷就对朕说,爱卿是国之干城,可倚为臂膀。”
暴昭听后,连忙谦虚地回道:“臣不敢,实在当不得太祖谬赞。”
朱允炆话锋一转,问道:
“爱卿的奏章,朕已经看过了。
关于塞王走私的这条线,老大人是否有切实的证据?”
听到朱允炆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暴昭知道考察来了。
看来皇帝对于这个时间点,自己选择引爆这件事,是不满的。
而且皇帝的表现,也不是传闻之中那样,至少孝陵回来之后,整个人都变了一个样。
暴昭想到这里,只能小心的应对。
“陛下,从洪武十七年开始,臣就已经关注到此事。
之后臣一直有上奏,可是每次都是以证据不充分为由驳回。
陛下,此事现在已然是危害到朝局,如果现在还听之任之,怕是会尾大不掉,难以处理。”
朱允炆沉思片刻,问道:“爱卿认为时机已到?”
暴昭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臣认为此时藩王都在京师,此事显然已然成熟。
新朝新气象,万象更始,陛下需要为朝局稳定考虑。
臣认为此事,敲打首恶,收拾肖小,以起到敲山震虎之意。”
朱允炆听后,心中不禁一阵感慨。
他知道,暴昭所说的时机,其实是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点。
一方面,他需要借助这个机会来整顿朝纲,树立自己的权威;
另一方面,他也要避免因为处理不当而引发更大的动荡。
然而,朱允炆也明白,暴昭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抛出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试探或告诫。
他背后的势力显然在寻求某种机会,或许是想要把水搅浑,从而浑水摸鱼。
这种政治手段,让朱允炆不禁感叹人心的复杂和险恶。
看来这个时候暴昭抛出的这个东西就是一种交换,在刘观的账本出来之后,显然抛出藩王的不法之事。
他明知道朝局的情况,现在这个时候自己明显是没有精力去处理这件事。
看来这就是一种警告,这件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背后的势力是暂时动不了的。
他现在更清楚自己作为新皇,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但面对如此复杂的朝政局势,他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来应对。
显然,这件事在节点上抛出来,朱允炆深知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解决。
他需要的是时间,是力量,是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朝堂上立足,并引领大明走向更加繁荣稳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