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乃是一则源远流长、脍炙人口的汉语成语,它最早源自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所引用的《汉书》以及《战国策·秦策一》中的记载。
话说在古代,有两位杰出的学者,分别名为孙敬和苏秦。孙敬此人,对知识有着极度的渴求与执着,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地研读经书,他想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之上!每当困倦袭来、想要低头打盹时,那紧绷的头皮便会传来一阵剧痛,瞬间让他清醒过来,继续埋头苦读。而苏秦呢,则采用了一种更为残酷的方法来鞭策自己。每当夜深人静,睡意渐浓之际,他就拿起一把锋利的锥子,猛地朝自己的大腿扎去。刺骨的疼痛如同一道闪电划过脑海,顿时驱散了所有的倦意,令他精神抖擞,得以全神贯注地钻研学问。
正是凭借着这种近乎自虐般的勤奋与毅力,孙敬和苏秦最终都成为了学富五车、名垂青史的大儒。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并逐渐演变成了“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为了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功,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刻苦努力之人。
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悬梁刺股”属于联合式成语。在具体运用到句子当中时,它通常可以充当定语成分,例如:“那位悬梁刺股的学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或者“我们应该学习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不断进取。”等等。
中文名
悬梁刺股
拼音
xuán liáng ci gu
近义词
悬头刺股、三绝韦编、囊萤映雪
反义词
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注音
tㄩㄢˊ ㄌ1ㄤˊ ㄘˋ ㄍㄨv1
出处
《太平御览》《战国策·秦策一》
成语出处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
“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
后人把这两则典故合成“悬梁刺股”这则成语。1
成语故事
古代有一位贤士,叫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孜孜不倦,每天闭门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学习。
悬梁的故事
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如果读书疲劳困倦,眼睛一闭上,睡着了,头必然要低下来,那么,悬在梁上的绳子就会拉起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这样就能够继续读书了。后来,孙敬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士。
这就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锥刺股”讲的是苏秦的故事。
战国年间,苏秦家境贫寒,他曾拜当时名学者鬼谷子为师,学得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经论,就想为国家效力。
刺股的故事
那时秦惠文王励精图治,招贤才。苏秦应前往,献出他的治国安邦大计。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计划,他只得怏怏地回到洛阳。家中父母见儿子没出息,连工作也找不着,直对他叹气,老婆更不用说,坐在纺车上织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饿得难以忍受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嫂嫂讨一碗饭吃。嫂嫂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厉声说:“还吃饭哪?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苏秦被驳斥得几乎流出泪来。他回到自己房中,仰头兴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妻不认为他是丈夫,嫂不认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认为他是儿子,我有什么可说的呢!”
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夜里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当然痛得睡不着觉了。就这样夜以继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最后,苏秦终于发达了,他在秦国献出一统天下的政略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就立刻改变政略,说服山东六国(齐、楚、韩、赵、魏、燕)联合起来结成了一条“合纵”的战线,共同反抗秦国,不让秦国出潼关一步。因此,苏秦佩带了六国相印,从楚国回赵,仪仗队有几里路那么长,骑兵步卒,执戈持盾,围绕在苏秦座车之旁,车前车后,旌旗蔽天。各国诸侯派来的专使,随节获送,俨如一个国君出巡。当苏秦车驾经过洛阳他的家门时,苏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这副威仪,吓得俯卧在地,头都不敢抬。以前他们的那副势利小人相现在都无影无踪了。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候立即封他为武安君
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定语,用于形容刻苦学习,比喻人发愤努力学习。1
运用示例
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三出:“岂不w闻古之人悬梁刺股,以志于学。”1
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知道么?悬梁刺股呢!”4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1
[1] 悬梁刺股的解释|悬梁刺股的意思 · 汉典网 [引用日期2021-04-05]
[2] 陈忠梅主编 · 中华典故(三)[m] · 沈阳:辽海出版社 · 2013:291-315
[3] 李新建 罗新芳 樊凤珍 · 成语和谚语[m] · 郑州:大象出版社 · 1997:63-64
[4] 李一华 吕德申 · 汉语成语词典[m] ·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 1985:957
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面前渐渐浮现出来———孙敬和苏秦刻苦学习的画面。突然,画面一转,我竟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之中,对面坐着的正是孙敬。
只见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手中的书卷,仿佛那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奥秘。他的眼神是那样的专注,以至于周围的一切都似乎被他屏蔽在外。他那一头乌黑亮丽的发丝高高束起,显得格外精神利落。而那根用于悬梁的绳索就静静地躺在一旁,仿佛见证着他日夜苦读的艰辛历程。
我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于是轻轻地开口问道:“先生如此刻苦用功,难道就不曾感到疲惫不堪吗?”听到我的问话,孙敬缓缓放下手中的书卷,抬起头来,他的目光无比坚定,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
他微微摇了摇头,语气平静但充满力量地回答道:“若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这点苦头又算得了什么呢?唯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能攀登到知识的高峰啊!”说罢,他又重新拿起书卷,继续沉浸在书海之中。
就在这时,眼前的场景突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本专心读书的孙敬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苏秦正手持一把锋利的锥子,毫不犹豫地朝着自己的大腿猛刺下去。他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却紧咬着牙关,不肯有丝毫的退缩和放弃。
看到这一幕,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正当我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只觉得周围光芒一闪,眨眼间我便又回到了熟悉的课堂之上。
此时,老师那洪亮的声音再次清晰地传入我的耳中:“同学们,看看古代那些贤士们,即使身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发愤图强。相比之下,你们如今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宝贵的时光,不好好学习呢?”
我的心潮起伏不定,就如同那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久久难以恢复平静。方才所目睹的那一幕场景,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之中来回闪现,犹如一道道璀璨耀眼的光芒,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双眸,又好似一声声激昂奋进的鼓点,重重地敲击在我的心房之上。
对于自家的状况,我可谓是心知肚明。家中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能够拥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对我而言已然是一种莫大的幸运。然而,此时此刻,在亲眼见证了那个令人震撼的画面之后,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自心底油然而生。
我默默地握紧拳头,在内心深处暗暗立下誓言:从今往后,定要以古代贤士孙敬和苏秦为榜样,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坚决摒弃自身的懒惰习性,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刻苦钻研学问。无论前方等待着我的道路有多么崎岖坎坷,我都会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迈进!哪怕遭遇狂风骤雨,亦或是电闪雷鸣,也休想让我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深知,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才有可能实现心中那份炽热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做好晚饭后,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坐在书桌前,我学着记忆中孙敬的样子,找了根细绳将头发简单地系在桌角。刚开始学习不久,困意就像潮水一样涌来,脑袋刚一低下,绳子就扯动头发,疼痛感让我瞬间清醒。
接着,我又想起苏秦刺股的决绝。我找出一支铅笔,犹豫再三后轻轻在腿上扎了一下,虽不像苏秦那般狠厉,但足以让我打起精神。
随着时间推移,学习变得越发枯燥,每一次犯困后的挣扎都是一场意志的较量。可是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孙敬坚定的眼神和苏秦咬牙坚持的模样就会浮现在我眼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成绩开始慢慢提升。同学和老师们都惊讶于我的转变,只有我知道,是那次穿越般的经历给了我永不言弃的力量,让我真正踏上追寻梦想的征程,向着未来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