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并不是一个适合出行的时间。
尤其是往南方去。
对于太子殿下而言,七月尤其显得不合适,因为他这一走,今年的中秋祭祀与秋闱科举取士、殿试全都要错开。
但是,身为一个监国太子,什么时候离开京师是不耽误事情呢?
只是说,每一次的离开,也都是有必要的,也是迫不得已,一定要去做,也必须去做的事情。
而这次南巡,乃是经过朝廷重臣们的细致讨论,与萧政上奏,表明了情况之后才下定的决心。
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东南之地人心不稳,一个海商的发展,抑制土地兼并的国策,相对来说,触碰的利益最大的便是南方,不管是镇压,还是说疏导,总得要在秋闱之前去一趟,不能由着南方这么闹下去,一旦真的乱起来,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不然的话,南方那里每见到一个国策就觉得是朝廷在针对自己,到时候,那就真的是官逼民反,而造反的人,必然是江淮之地的世家大族,也必定是他们裹挟着当地的百姓,把谋逆闹的很大,以此来抵抗朝廷收回他们的土地,夺走他们的利益,影响他们挣钱。
除此之外,还有朝堂之上的纷争。
须知道,南方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一个鱼米之乡,养育了太多的人。
朝堂之上的官员不是只有六部尚书,还有六部尚书之下的官员,总计差不多是两百余人。
这些官员,大部分还都是南方人。
他们必然会为南方人谋取利益,毕竟他们自身在南方的关系就是错综复杂的。
这种情况之下,很容易出现党锢。
除此之外,萧奕本人也希望亲眼去南方看一看,看一看当地的社会结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弄清楚南方老百姓的负担到底沉重到了什么地步。
最后,也要看一看,自己在平定内忧外患之后,在开始变法之处,南方的阵痛会有多大。
故此,体察民情也好,促进国内南北大和睦也罢,总该去一趟的。
历史的发展经验也告诉萧奕,自古以来,东南方的发展就要比北方、西边发展得要好、要快。
这也是地理特性所决定的。
北方和西边一直都是贫瘠苦寒之地,虽有一个蜀中天府之地,可是蜀道之难,便成了发展的最大阻碍。
而随着海商的兴起,东南之地也一定会成为大乾的经济、文化、商业之重地。
六月底,朝廷连续发出旨意,先是对燕王萧政在东南的功劳予以认可、表彰,大肆报道了大乾海商的发展,船厂的建立和扩大,船厂自身带来的赋税价值,还有东南的发展情况、赋税已经超去年多少多少。
邸报上面,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在一开始看起来,当真是赏心悦目。
可能,世上最能说真话的便是数字了。
当然,在这时候,邸报那边有着欧阳修、张柬之这两个人负责,还真的没有夸大其词。
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各个官署的统计,并且有着监察御史和锦衣卫两个监察官署的监督和审查,一般,很少出现非常大的误差。
而其中,也报道了朝廷对东南之地的世家大族、寺庙道观所拥有的土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明着和暗着,两个数据做了对比报道。
这个对比,自然是让很多人都触目惊心。
谁能想到,一个白马寺,竟然拥有十余万亩良田,比一个郡王的封地都要大。
一个家,竟然拥有着两百多人口,然后有着二十万亩良田。
二十万亩啊!
很多百姓对于东南之地的世家大族的做法,对于寺庙和道观的做法都产生了不满。
毕竟,不少人其实都深受其害。
只是他们喊冤无门罢了。
如今,朝廷的这个做法,这等声讨,自然是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世家大族和寺庙主持自然是心有不满,且害怕担忧起来,便想着法儿地开始反抗,闹出动静,让朝廷无法有心思对他们下手,同时,也是想要敲山震虎。
而对于深受其害的百姓来说,自然是高兴和欣喜,自然是想着支持朝廷对那些人进行清算。
可是他们却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支持,空有一腔热血,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
这些加在一起,正是监国太子东南之行前给南方舆论传递的基调……没有恶意,但不要指望着能在基本层面上趁机翻盘,有些东西是不会动摇的。
萧奕可是手握兵权、深得民心,要军队有军队,要民心有民心。
世家大族就算是闹得再大,问罪处罚、抄家流放一批,再提拔一批,最后把好处给到黎民百姓。
动荡自然也能平息下来。
陆冲、三宝太监随侍不提,两千名精锐骑兵是犹豫了很久后才决定带上的,这自然也是因为东南之地的动荡有一些大,他萧奕本人倒是不怕,可双拳难敌四手,带着两千精锐骑兵,也能在关键时候,有着人马镇压一些宵小。
至于骑兵的将领,自然还是羽林军大将军岳红翎。
这位如今已经是郡王,自从北地战事结束,也就跟着萧奕一起回到了长安,闲来无事,要么找萧奕练练手,要么就是读书看报,要么就是游山玩水,也算是逍遥。
而其余随行近臣,就很简单了。
六部尚书都要留在京师处理政务,如今也算是非常顺手,也非常熟悉在京师没有监国太子的情况下,该如何运转大乾的权力中枢。
所以,这一次跟随在监国太子萧奕身边的人,有秘书部秘书舍人张柬之,以作随时记载和编撰,从而形成即时性邸报腹稿,以快人快马的形式送到京师,好形成邸报。
还有国子监、弘文馆的十位大学士,这些即将参加秋闱,也是国子监最优秀的一批大学士,以作随从听政。
最后就是六部的每一部出一位侍郎,九寺的各个寺出一位少卿跟随听政。
某种意义来讲,也算是轻车简从了。
总之,折腾了好一阵子,七月初,在更新了最新一章《西游降魔篇》,讲述真假美猴王后,监国太子萧奕就正式启程,出潼关,到洛阳,再往东南而去。
洛阳之前算是东都,因汉朝而兴。
却也遭受了不少的战火,好几次更是浴火重生。
而如今,洛阳为京师长安之东大门,有着入京师必过洛阳的说法。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东南之地的物资要进长安,必然先过洛阳,作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再启程,直达京师。
而到达洛阳的第一天。
萧奕就直奔洛阳白马寺。
洛阳的官员们自然是第一时间出来迎接,却被萧奕带着,眼看着太子殿下要去白马寺,有人自然是暗中让人去通风报信。
不过嘛,他这一暗中指使,自然也就落入了东厂的眼线之中。
这算是打草惊蛇。
萧奕此番也就旨在于监察御史、锦衣卫之后,亲自整顿一下东南之地。
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监国太子之威。
且说,河南道宣抚使许敬礼这个人,能被戴光举荐成为大乾十三道之一的宣抚使,治理河南道,那就是此人是个君子……或者更直接一点,是个萧规曹随的老实人。
这样的人也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
毕竟要说有治世之能,那自然是夸大其才,但要说治理一方,却也勉强能够称职。
但是,河南道也算是一个大粮仓,更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洛阳也是京师长安的门户所在,是京师长安物资、钱财等等往东而去的第一关,也是东南物资、钱财向京师长安而来的最后一关,其战略重要性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发展得很好,城中豪商富户僧道士大夫,依然是天下数得着的水平。
在监国太子萧奕南巡的事情定下来的第一时间,就有不少人开始向许敬礼建言献策。
这个说,太子殿下离开了皇城,会不会吃不惯当地的菜肴,恰好啊,自家有昔日京师来的厨娘,乃是某位昔日大臣家里做包子馅的,味道那是一绝,不如发遣过去给太子殿下做汤。
接着又有人说,洛阳虽然离着京师长安很近,可不少学生却也未曾去过,一直都在家中读书,又或者是去过的,却未能一睹太子殿下之风采,故此,很多年轻学生都想当着太子殿下的面展示才艺,很多士大夫都想当面言事,如今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一定要想办法,在太子殿下面前展示一番,也好让太子殿下看一看洛阳治学之道,看一看洛阳遵从国策重教育、兴教育做到了何种程度。
许敬礼一时间也是左右为难,更是毫无头绪。
因为说起来,太子殿下南巡,第一站就是洛阳,这一下子就把压力给到了他的头上。
若是第一站并非洛阳,他也好先作壁上观,看一看其他官员是如何接待太子殿下的啊,也好学一学,以免出错,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可这第一站是洛阳,也就着实不好安排。
最终,也只能是集大家之所思,安排了一个盛大的迎接仪式。
谁知道,太子殿下看都不看,直接点名要去白马寺。
这一下子。
很多人都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