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奕沉声道:“诸卿,若是你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前,治国理政还是和以前一样,那我们所中兴的大乾,也只能说,也不过是恢复了贞元二十年之时的盛世罢了。”
“可是在这之后呢?”
“若是几十年之后,孤老了,力不从心了,朝中的大臣们又开始了党同伐异。”
“大乾是不是又要大厦将倾?”
“而到时候,还会不会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皇子?”
“若是没能挽天倾,大乾也会走上前朝的老路,也会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那我们这些年来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
“商鞅变法,才能使得秦朝壮大,从而一统六国,结束战国纷争。”
“如今,我们也要变。”
“要做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准备,也要大胆一些,不要害怕,前路荆棘,那我们就一路披荆斩棘!”
“总要建立一个更大、更辉煌、更为繁荣昌盛,甚至是能保国祚传承几百年的泱泱大乾!”
“尔等,可有信心?”
大臣们纷纷躬身施礼,说道:“臣等愿意遵从殿下之教导,辅佐殿下建立盛世大乾!”
这碗鸡汤,随我们一起干了!
大臣们真的就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颇有一些热血沸腾呢。
第二天。
邸报上就出现了大篇幅的报道。
其中,头版头条就是监国太子写出来的《富国论》。
以前总说什么国富民强。
而如今,太子殿下却要说民富而国强。
富强即民富国强也。
‘富’是民之本。
‘强’是国之基。
富强乃王朝兴盛之目标所在。
亦是国之内圣外王、民之安居乐业的夙愿。
于大乾之发展来看。
富强不仅仅是中兴,也不仅仅是恢复往日之繁荣昌盛,还要建立一个幼有所教、病有所治、老有所依、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万民得以安居乐业,王朝得以千年不衰。
文明是王朝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知礼,而后立。
文明是王朝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中原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
大乾,是孤的,却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
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才能使得国家更为稳定,发展更为稳固。
……
萧奕写了差不多一千多字。
占据了邸报的一个非常大的版面。
当真是每个人读起来,好像都有一些所得,都有了一些想法。
除此之外。
就是狄晏在朝堂之上所说的王朝兴盛之源。
也被读书人奉为经典。
王朝之更替,源自于朝堂。
朝堂乱,天下乱。
这种大肆谈论国家大事,谈论王朝更替之源,谈论民富国强之言语,当真是古往今来少有。
不少读书人也都感觉到了。
连在江东大船厂,忙着造船,打算出海,去东瀛看一看的萧政,都在拿到邸报之后,看的津津有味。
“不愧是大哥,这份胸襟,本王就不及也。”
若是他坐在那个位置上,恐怕连邸报都要给禁了,还要禁止读书人妄议国事。
毕竟嘛,他们争着争着,可能就觉得他得位不正,可能就要觉得他乃是一个昏君了。
官字下面两个口。
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百姓们也很可能会被这些人的谣言所带动,做出一些事情来。
毕竟,历史本来就是人所写,是读书人写出来的。
至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又能清楚呢?
司马迁写历史,不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吗?
说白了。
萧政不太相信读书人。
然而,萧奕却能广开言路,直接在邸报上连连报道朝廷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施以仁政,又是如何变法。
这种做法,这种手段,萧政自问自己是做不出来的。
他可能还会为了掌握至高无上的权柄,直接把一些反抗他的人给埋了。
看完了邸报。
萧政也在思索,王朝的更替之源的原因是什么。
也在思索,萧奕这样广开言路,让所有人,甚至是黎民百姓都能妄议国事,好处是什么,坏处又是什么。
他佩服于萧奕的大胆,以及那等匪夷所思的手段之外,其实也有一些担忧。
担忧这样做,会让大乾走上另外一条路,甚至是可能最后走向亡国。
可是,思来想去,他也想不明白,萧奕这样做,会有什么坏处。
想不明白,索性也就不想了。
萧政放下邸报,带着几个亲卫,出了门,散散步。
他想先看看这黎民百姓,在听完了读报人读完了邸报之后,会有什么说辞。
同福茶楼。
这是皇商杨家的产业。
杨家就是当今太子妃杨玉环的娘家,家主是太子妃的大哥。
杨家的主要商业就是茶业,如今出现了不少茶叶,什么青茶、红茶、花茶,然后还有什么碧螺春、雨前茶、毛尖茶等。
最高端的就是雨前茶,一罐上等的雨前茶,可以卖到非常高的价格。
萧政来到了茶楼的时候,这里已经坐着不少人。
大概是听完邸报之后,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便来到了茶楼,想要找人议论一番。
果然,萧政坐在那里,很快就听到了旁边的桌子上,开始了谈论。
“殿下有言,民富而国强,某深以为然。”
——
“是啊,以前都说什么国富民强,可是这国家富有,百姓怎么就强了呢?”
“如今再听民富国强,便惊为天人呢,当真是圣人之言,也是天大的道理。”
“也只有黎民百姓富有之后,国家才能强大,若是都像是以前那般,人人贫困潦倒,国家又谈何强大?”
——
“想想以前,我们若是坐在这里谈论这些,必然是妄议国事,说不得,还会因言而获罪。”
“可是现在,殿下设邸报,每每都有微言大义,也每每都有引人深思的言论。”
“也让我们可以坐在这里畅所欲言,说不得,在天下读书人的谈论之中,还真的会出现一些非常好的治国之策呢!”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都能群策群力,必定会让大乾繁荣富强,还会超越贞元二十年那时候的繁荣昌盛。”
“我现在都能想象到,那般盛世的到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
“不说别的,就说这临安城三月初建立起来的国医馆,听闻,其中还有一位御医坐镇。”
“我家一亲戚犯了病,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去国医馆,住进了那医馆中,好几个大夫纷纷为其把脉,最后讨论病情,才确定了得了个顽疾。”
“但是不到两个月,就治好了。”
“国医馆现在还收了不少贫苦百姓,免费为其看病拿药治病呢。”
“试问,古往今来,又有那位帝王可以做到这般?”
“仅仅是这一个,便足以称得上是流芳百世的仁政了。”
——
“你那不过是听闻,我可是亲身见到的。”
“国医馆那边,如今可是门栏都要踏破了,里面有着不少犯病的人。”
“也有不少被医治好了的,非要送一些自家的蔬菜、鸡蛋什么的给那医馆的大夫。”
“这官府可是有着明文规定,不能乱收费,也不能贪污纳贿。”
“医馆的人哪里敢收啊。”
“可寻常百姓本就看不起病,如今能够得到医治,便是救命之恩。”
“古往今来,这救命之恩就恩重如山。”
“他们自然是感恩戴德,拿出自己能够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
“医馆的人不敢收,他们还不走,堵在了医馆。”
“最后,还是燕王殿下仁义,发下话来,医馆们才收了,然后却又把这些送给了其他穷苦的百姓。”
“我亲眼见了,便直接红了眼,感动不已啊。”
“生于这样的大乾,何其幸也。”
——
萧政听着,听着。
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却又感觉,自己还是没有抓到那个要点。
不过,从这些人的言谈之中,也能看出来,自己的大哥并没有走错。
“我不如也。”
这已经是萧政第二次说出这句话来了。
……
“前几日,我们讨论了王朝之更替,孤有言生产力这三个字,今日,便是还是这三个字。”
“上古时期,可以分为原始时期、石器时期、铁器时期,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就很大程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能够让一个人能耕种更多的田地,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一个农户,可能养活一家三口,还会有剩余。”
“这个剩余也就能够供养一个夏王朝,再到后来,随着铁农具越来越多,牛耕也越来越多,粮食也就越来越多。”
“粮食多了,人口就多了。”
“人多了,他们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然而,王朝却没能有办法提升自身制度建设,最后就只能更替。”
“商王朝也就出现了。”
“伴随着商王朝的出现,也就有了诸侯,而拥有土地越多的诸侯,就能供养越多的人口,获得更多的兵源和税基,进而在封建兼并战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这之后,自然是诸侯们拥兵自重,又因为王朝更替之源,也就是昏君的出现,商王朝走向了灭亡,出现了武王伐纣。”
“周王朝分封天下,其实和商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诸侯国的天下,也就有了春秋战国,至此,一直到秦朝的商鞅变法,秦国全面转入‘耕战’体制,生产力再一次决定了生产关系。”
“而同时,经济基础也开始决定上层建筑,秦国统一天下后,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以丞相和三公九卿制为核心的中枢集权制度。”
“不仅如此,秦朝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黎民百姓不再是诸侯们的奴隶,为他们耕种田地,产出粮食,养活军队。”
“而是废除分封制,变革为郡县制。”
“从此之后,黎民百姓为一国而创造财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出现了最大的一次变革,这个变革一直延续至今。”
“或许,从今往后,也不会再变。”
“因为这是一条最好的路,国家、国家,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家必不能安宁,然,没有千万家,何以有国?”
百官闻之,心跳都有一些加速了,又是传世之言、圣人之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