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普法战争”获胜的红利,德国在贝宁湾得到了“多哥兰”,而在邦尼湾扩张的结果则是“喀麦隆”。
作为黑非洲海岸线探索的先行者,葡萄牙人登陆喀麦隆海岸的时间,大约在1472年。
喀麦隆这个名字,也是葡萄牙人取的。
根据第一印象为一个区域命名,也算是一个惯例了。
这次在靠近喀麦隆火山之后,最让葡萄牙人印象深刻的是,河流中游动着数量巨大的虾,遂将之命名为“虾河”。
这些让葡萄牙人印象深刻的虾,“喀麦隆”Camar?o葡萄牙语“虾”的意思,后来也成为了整个版块的名字。
可惜的是,“虾”并不适合作为商品运往欧洲或美洲。
否则,也许喀麦隆就会有个,“大虾海岸”的历史名称了。
德国在喀麦隆地区的扩张,在1910年达到了顶峰。
当时的喀麦隆地区,还包括北部与之相邻的一部分尼日利亚领土。
以及南部从法国殖民地割取的一部分加蓬、刚果(布)的土地,总面积差不多有80万平方公里。
几与当年,葡萄牙人许诺给西班牙人的面积相当。
当然,在经历一战失败战争之后,这些都不重要了。
除了少部分,约9万平方公里,靠近尼日利亚的殖民地以外被英国获得的。
大部分的喀麦隆变成为了“法属喀麦隆”,并在20世纪60年代独立,原属刚果、加蓬部分重新剥离。
英属部分则分为了两块,南部沿海地区经公投并入喀麦隆,北部地区则公投入了尼日利亚。
大家在地形图上,会发现,喀麦隆与尼日利亚南部的地缘分割线,并没有严格按照阿达马瓦山脉分水岭来划分。
这其实就是,后世英属喀麦隆一次公投结果所造成的结果。
简单点说,分水岭以西这部分突出部,包括火山地区,就是一战后,英国得到的“英属喀麦隆”南部地区,后世喀麦隆西北省和西南省。
很显然,一如英国人,把沃尔特河东岸的“英属多哥兰”,并入加纳一样。
英国人也是希望,让自己治下的“尼日利亚”,地理边界更加的完整。
然而,问题在于,尼日利亚的范围太广了。
从跨撒哈拉贸易受益的豪萨、博尔努等地的商人,早以让绿教渗透了尼北部区域。
而几内亚湾沿线,受西方殖民者影响的区域,则普遍归信了JD教。
前者在人口上更占优势,有50%,JD教为40%。
相比之下,与跨撒哈拉贸易线,距离更远的喀麦隆地区,受绿教教的影响就较小了。
除了西北部处在阿达马瓦高原以北的区域,属于绿教聚居区以外,约占总人口20%。
其余大部为JD教及原始宗J,占40%覆盖区,身处内陆的后者,政治、经济影响力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原英属喀麦隆南部JD教区,很自然的更愿意和他们的J友在一个国家。
反之,北部干旱地地带的绿教徒,则倾向于成为尼日利亚人。
喀麦隆的例子告诉我们,“地缘”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地理固然是最基础的要素,但基于各种力量博弈出来的人类认知。
比如宗J、M族,经过时间沉淀后,也属于重要的地缘因素。
完全从地理结构上,来规划地缘Z治格局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会总是很难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国家内部,都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些,难以化解的地缘矛盾。
了解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找到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又或知道,哪些是难以化解的结构性矛盾。
比如以尼日利亚这种南、北宗J分割明显,人口数量又大体相当的区域。
出现“博科圣地”,这样的极端宗J武装组织,几乎是一种必然。
回到西班牙在中非扩张的问题上来。
在从葡萄牙人手上挣得比奥科岛、安诺本岛,及邦尼湾沿岸地块的殖民权后。
西班牙人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在19世纪中才算正式登陆,他们在其它地区还有很多事头疼。
在欧洲三强的夹击之下,西班牙人只是在,后世赤道几内亚南部的“木尼河”畔,建立据点成功,并且无力扩张。
大家在地图上看到的,这块轮廓横平竖直,面积仅平方公里的“赤道几内亚”。
也成为西班牙在非洲西海岸,仅有的两块殖民地之一。
顺便说下,赤道其实并没有穿越“赤道几内亚”,
想去非洲西海岸感受下横跨南、北两半球的感觉,还得再往南进入加蓬境内。
赤道几内亚的原名是“西属几内亚”。
很显然,西几内亚这种明显带有殖民色彩的名字,并不受前殖民地的人民欢迎。
后世没有真正完成D立的“西撒哈拉”,算是一个例外。
如果有一天Z治地位正常了,改个更能彰显M族自豪感的名称,也是很容易的事。
至于在几内亚之前冠以“赤道”之名,更多是受法国人的影响。
在20世纪上半叶,法国人曾经把自己控制下的中非地区。
包括后世的:加蓬、刚果(布)中非,以及乍得称之为“赤道非洲”。
我要大家的是,老大帝国的西葡两国,后来在西非-几内亚湾地区,能够保留的Z治成果实在有限。
一片群岛加一小块陆地的模式,看起来很常见。
加纳利群岛-西撒哈拉;佛得角群岛——几内亚比绍,都是曾经分析过的案例。
不过参考这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比奥科岛、安诺本岛,尤其是前者,与赤道几内亚本土的Z治婚姻并不稳定。
两岛与大陆的直线距离,甚至比赤道几内亚的东西纵横还要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那天这个弹丸之地,还要闹分裂,人们并不应该感到奇怪。
前面我说过,葡萄牙人在阿达马瓦山脉以南,看到的H人类型,应该是与西非“苏丹尼格罗人”,有所不同的“班图尼格罗人”。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H人,就是人们认识中的典型H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域分布存在差异。
这两种“H人”,在体质、肤色上,可能会有些许差异,但这一分类更多还是语言方面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