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物资稍显匮乏却又充满机遇的时代,轧钢厂那崭新的宿舍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甫一落成,便吸引了众多国营大厂领导纷至沓来。
如今,各个国营企业都似蓬勃发展的巨轮,效益蒸蒸日上。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只要产品被生产出来,就如同被饥饿的人群发现的面包,瞬间便会被争抢一空,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让工厂应接不暇。
就拿服装厂来说,那些衣服无论款式是新潮还是陈旧,布料花色是鲜艳还是暗淡,只要一经产出,就会被抢购者以近乎“抢夺”的方式买走。
皮鞋亦是如此,只要质量过关,即便款式普通得只是“能穿就行”,也丝毫不影响其成为抢手货,仿佛它们自带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其他工业产品 ,小到手电筒,大到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等等,通通都是供不应求的畅销货。
曾经,购买砖瓦、沙子、石灰这些基础建筑材料,需要人们耐心地排队等待,统一规划分配。
然而如今,轧钢厂新宿舍的出现,犹如一道曙光,为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使得许多大厂领导心动不已,纷纷燃起了在自己厂里修建新宿舍楼的热情之火。
和李有福有来往的清河纺织厂、北平纺织厂、北平制呢厂,以及他二姐所在的北平东升服装厂,这些厂的领导们都亲临轧钢厂的新宿舍参观。
他们踏入宿舍的那一刻,眼中满是赞叹之色,仿佛置身于一座令人向往的宫殿,不住地竖起大拇指称赞,那大拇指就像高高竖起的旗帜,昭示着他们内心的钦佩和渴望。
不止这些厂,肉联加工厂、食品厂,甚至供销社、百货大楼等单位也都纷纷前往轧钢厂的新宿舍观摩学习。
一时间,整个四九城的大厂之间都在热烈地谈论着轧钢厂的新宿舍,仿佛这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众多厂家心中的建房之火。
那些厂里资金充裕的,都开始精心谋划着选址、规划房屋套数等事宜,一场关于新宿舍建设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这般意想不到的变化,就连李有福也未曾预料到。
不过想想也是,如今在这清正廉洁的风气之下,工厂领导们即便想要贪污,也无处下手,毕竟市面上可供消费的物品寥寥无几。
而且,若修建了像轧钢厂这样带室内厕所的新宿舍,他们作为领导层自然会优先分得,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福利”。
同时,厂里的先进工人和高级技工也必然会分得房子,毕竟在这工人地位崇高的时代,他们在厂子里就像有着庞大根系的大树,徒子徒孙众多,影响力不容小觑。
若是不分房给他们,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去年在朝外大街关东店刚刚成立的自行车厂,后改称北京自行车一厂的几位领导,也慕名在星期天亲自前来轧钢厂的新宿舍区参观。
该厂生产的“火炬牌”自行车,已然在市场上留下了如烙印般深刻的印象。
虽说建厂仅一年,但自行车的畅销程度从购买需自行车票这一现象便可见一斑,自行车票就是通往便捷出行世界的珍贵“门票”,没有它,即便有钱也只能望“车”兴叹。
上河村和下河村联合开办的砖瓦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厂以及砂厂。
这段时间可谓门庭若市,不断有人前来询问价格、产量等信息,那场面就像热闹的集市。
沿河村、陈家村的砂石厂和秦家村的石灰厂亦是如此,城里的顾客如潮水般涌来,让这些原本宁静的村子瞬间变得热闹非凡。
轧钢厂修建的这五百套新宿舍,恰似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花,而且这浪花正以汹涌之势,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并快速向四周蔓延扩散。
如今,李君文已然多次受到赵建国书记的表扬,长河公社的沿河大队也声名远扬,赵建国书记也因此在上级领导面前增添了光彩,如同闪耀的星辰备受瞩目。
对于上河村和下河村联合举办的砂石厂以及陈家村、沿河村的砂厂,李有福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你们莫要只盯着沙滩上堆积的沙石,当下正值河里面百年一遇的低水位时期,那些曾经被水淹没的地方如今已露出水面,这可是天赐良机,你们应当优先去开采河里的砂石。”
“此时河里那些露出来的沙堆以及浅水处的沙堆,质地优良,等待着你们去挖掘。”
干旱总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干旱过后,大河里的水位将会恢复,到那时再想去河里采砂、挖沙,难度可就比现在大多了。”
“而且久旱之后 很容易有大涝,你们提前对河道进行疏通,在涨水的时候,说不定能够避免一些灾害的发生。”
在唐鹏城的倡议下,北平东升服装厂率先迈出了修建新宿舍的步伐。
该厂厂房后面恰好有空地,宛如为新宿舍量身定制的“风水宝地”,于是直接决定在此动工修建。
有了轧钢厂分房的成功范例在前,东升服装厂的领导们行事便如同顺水行舟,无需再费心思寻找借口。
他们满心期待着,房子一旦建成,领导层便能优先分得这崭新的住所,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居住图景。
东升服装厂开工不过三天,清河纺织厂和北平纺织厂也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角,同时下定决心开启新宿舍的修建工程。
这三个厂子与上河村、下河村相距不远,采购砖瓦、沙石、木材等材料时,自然将目光首先投向了这里。
而且他们与秦家村、沿河村、陈家村的距离也较为适中,道路平坦,还是一条直路,运输材料不但距离近 ,而且还非常的方便。
直到此刻,几个生产队的人们才真正从心底对当初李君文的决定感到钦佩。
遥想当初,生产队决定接纳那批灾民时,村里许多人都心存顾虑甚至反对。
他们担忧自己村子里刚刚好转的日子会因这些突然涌入的人而变得艰难,尤其是那些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年人,他们对苦难的记忆就像深深烙印在心中的疤痕,害怕再次陷入困境。
然而现在他们才明白,如果没有那些难民们的加入,面对如今如潮水般涌来的订单,仅凭他们自己,根本无法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砂石、石灰、砖瓦和木材。
尽管有了难民们的助力,可依然供不应求,如今的生产队不是嫌人多,而是深感干活的人手远远不够。
随着北平制呢厂以及肉联加工厂也前来订购建筑材料,整个沿河大队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
五个村子的各项企业都如同茁壮成长的幼苗,在这股热潮中蓬勃发展,达到了供不应求的旺盛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