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先皇的怨愤,并非他成为大明之主,实话讲,先皇登基,我们反感欣喜,因我们知道,无论先皇如何,他不会如建文帝般削藩。”
“我真正不满之处,在于他屡次欺骗于我,我参与靖难之役,说到底,也是被先皇所坑。”
“且他对我许诺之事,无一兑现。”
“起初说共享天下,我并不愿,我也明白,无一君主真能与人共享江山,那么换一块宜居之地也好,他却连稍好之地都不愿予我,甚至派人监视、打压。”
“这才是我痛恨他的根源。”
“但经年累月,如此,或许并非坏事。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些受封富饶之地的藩王,如今尚存几何?”
“而你父我如今依旧安乐,如今重掌大权,有权有势,有人可用。”
“这未尝不是上天另类的恩赐。”
“你定以为,先皇既逝,我等一脉未必不能问鼎天下。”
朱权看向朱盘烒,自嘲一笑:“若在从前,我或许有此念,但见了朱棣之子孙后,此念已荡然无存。”
“你以为当今新皇仅是妇人之仁?他做了二十多年太子,满朝文官,半数由他提拔,三大阁老更是祖宗一手扶上,此人岂是简单之辈?”
“况且,除新皇外,还有当今太子,昔日越王。”
“他才是我打消其他念头的关键,见过当今太子后,我明白,此生我不可能反叛,因即便我们这些初代王,兵强马壮,但要对付当今太子,我几乎没有胜算。”
“面对当今太子这般人物,若留丝毫破绽,他必使人灰飞烟灭。”
“当今太子的势力,连先皇也曾忌惮,我们这些藩王对他依赖太深,若无太子支持,许多藩王怕是连家都养不起,他已将我们这些藩王宠坏了,失去他的支持,我们难以维持现状。”
“也因此,大明十之八九的王爷,都支持朱瞻墉。”
“相较之下,朱瞻墉更有权势,有人。”
“麾下十万龙骑,三十万南军,无人能撼动其根基,如今大明更有天军这等恐怖军队,你想让我们一脉反叛,呵呵,拿什么反?”
“军械朝廷掌控,粮草朝廷掌控,就连财源亦在朝廷手中,我们凭什么?你以为仅凭军队就能对抗朝廷?太天真了。”
朱盘烒听罢,心中冷汗涔涔,他忽然发现,看似强大的他们,在朝廷面前竟是如此脆弱。
“那我们不能联合那位吗?”
朱权闻声一顿,旋即冷笑:“依仗他人,何以见得我宁王府便如此卑贱?况且那人虽工于心计,却仅凭朝廷对他的疏忽防范,一旦太子有所戒备,你以为此人尚有半分生机?”
“况且,投靠他对我们有何益处?论智谋,论心机,论对大明,对吾等藩王更有利者,太子远胜此人。”
朱盘烒忆起在京都时所见的朱瞻墉,思虑过后不解问道:“父王,那你为何不直接告知太子,还可令太子铭记我等恩情。”
朱权冷笑道:“愚昧!其一,我为何要告知太子?虽不希望大明内乱,但我亦无需做那好人。毕竟,我与先皇间确有嫌隙。”
“其二,我说了,太子便会信?空口无凭诋毁那人,你觉得他会信我,还是信那人?论亲厚,那人与太子的关系远胜我等,届时我们非但做好人不成,反惹一身腥臊。”
“其三,你以为先皇未查出端倪吗?你太低估先皇了。若已查明,先皇不言,必有深意。我若轻举妄动,恐怕反将自身陷入险境。”
“如此说来,如今我们出力或不出力皆难讨好,倒不如静观其变,联络其他藩王,稳固自身。”
“待朝廷需我等出力之时,再出手,那时才是真正的立功之时。”朱权说到这里,略显懊恼:“只是十四弟,头脑竟仍如此顽固,我联络他只为自保,他却视我为何人!”
言罢,朱权望向儿子:“往后,我不愿再听你提及造反之事,哪怕心中有此念亦不可!否则,你害的不止是你一人,而是我朱氏一门。”
“我言至此,若你仍无法消除心中贪念,我便不得不考虑另择继承人了。”
朱盘烒闻言连忙点头:“父王,孩儿明白了,日后绝不提及此事。”
朱权点头,郑重道:“希望你能记住今日之言。”
“是!”
……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中亚各藩王的领地。
朱棣的离世,使得中亚局势变得诡谲万分。
各路藩王纷纷站队,支持朝廷者有,暗中勾结不明势力者有,持中立态度者更是不在少数。整个中亚形势变得扑朔迷离。
京师,紫禁城,御书房内。
昔日朱棣所在之地,如今已归朱高炽所有。
朱高炽甫一登基,便大赦天下,朝廷事务依旧井然有序。毕竟他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对朝政早已了如指掌。虽新登基,千头万绪尚需他决断,但朝廷核心体系并未混乱。
除先皇大丧之事外,朝政与王权大致如常。
御书房内,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肃立。
朱高炽皱眉审视着手中的奏折:“这些藩王欲何为?竟联名上奏,要求开放铸兵之权。我父刚崩,他们就想给我个下马威?”
朱高炽此刻显然还未适应帝王身份,未自称朕。
杨士奇恭敬立于前,轻声道:“陛下,如今看来,中亚的藩王因先皇新丧,欲摆脱朝廷束缚,想来已有不臣之心者。”
杨荣微微点头,沉声道:“陛下,如今中亚的这些藩王,经三年发展,已基本稳住中亚局势。他们中有人自恃兵强马壮,欲给朝廷设绊。此事,臣以为断不可妥协。”
杨溥附和道:“不错,断不可妥协。若有藩王生异心,臣以为朝廷可直接派兵围剿,先挫其锐气!”
朱高炽犹豫道:“战事无此必要,他们只是征求我同意,我不允,他们也不敢公然私铸兵器。”
杨士奇严肃道:“此事一而再,再而三,若非这些藩王心存异志,怎会联名上奏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