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识阴若尽:一般相当于圆教初住位菩萨,相当于《金刚经》的佛。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识阴破除以后,我们证到了圆教初住位,在这个前提之下继续修行,而达到「诸根互用」。「诸根互用」,这里注意,不要单纯地理解为那种神通变化。比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茶杯,就知道这个茶杯就是我;随便拿起一张小纸片,眼睛看到了,就知道这就是阿弥陀佛。这一根是不是代替六根用啊?一见一切见。耳朵听到一个声音,牛叫也好,马叫也好,赞叹我也好,诽谤我也好,你知道这个声音就是我,就是阿弥陀佛,叫不叫六根通用啊?嘴里吃一个苹果,吃一口大米,你知道米就是我,我就是米,我是自心取自心,叫不叫六根通用啊?
所以圆顿心地法门,一修一切修。佛在《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讲,能够受持大乘佛法——唯指《法华经》《楞严经》圆教大乘——他的肉眼就是佛眼。依此类推,他的肉耳是什么耳啊?佛耳。这个鼻子呢,还是佛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是局限于鬼神道的那种现量感应。
破了识阴的菩萨,这个时候他的第八识就转为大圆镜智——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圆球镜智,他这个时候是舍识用根,从根本上来观照。同样还是这个六根,他当下转识成智,当下转这个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
从互用中:这是提起观照,没有哪一法不是我,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颜色就是声音,声音就是香味,何况人与人之间?能入菩萨金刚干慧:这里一般判为是等觉后心。等觉到妙觉就剩了一级,唯有生相无明要靠诸佛加持才能破除,你自己破除不了生相无明。因为生相无明居于真心本来面目与业相无明之间。业相无明我们能看到,实际上这个生相无明可以作为业相无明之因,这是我们所不能觉察到的问题。
圆明精心:「圆明」观照为报身功德,即能修、能证、能行的那种智慧,也可以称为妙智。「精心」可以观照为法身功德本来面目,是我们通过修行所证到的那种理体,它本来就有,但不修不得。于中发化:这个「中」就是明心见性以后,带果行因、修因证果的整个连续过程。「发」为成就,「化」为化身。我们证到了化身佛,即圆满了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三身功德,所以这三身佛我们是一证一切证。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这是打比喻,「如净琉璃」,琉璃宝内外光亮通彻,比喻我们的法身;「内含」是比喻报身,「含」是一种功用、妙用;「宝月」是表化身像月亮一样圆满、自在、清凉,自他两利。所以,「宝月」与「净琉璃」、与「内含」,是不是三位一体?月亮挂在天上,整个十方三世的空间是不是净琉璃啊?那月亮这个化身与十方三世空间、万法是不是当下圆融为一个本体?当然这个比喻没有办法很确切。所以比喻只能帮助我们观照,经不起钻牛角尖的人去推敲。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如是乃超」,是在成就禅宗果位的时候还没有超。下面「十信、十住、十行」,注意,这个「十信」是从初信位开始,也就是通教明心见性以后,他的等级还在圆教初信位菩萨以下,他只是现在有条件能够超了。但通教这种明心见性以后,能自发地从空出有,所以他的等级还次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讲圆教初住位明心见性,要费一点唇舌,圆教初住位分为十个信位,叫十信未满如圆初住,在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开始即已是明心见性。这里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觉圆明,前面刚刚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那就是妙觉位菩萨,诸佛如来也叫妙觉。「妙庄严海」,这是比喻形容诸佛如来果地功德,万德庄严,万法具备。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无不具足,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我们当下就是。不管在天、在人、在鬼、在畜生、在泥巴瓦块,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只是因为我们的我执没有破、烦恼习气没有破,所以得不到受用。《法华经》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叫「乞丐怀珠,枉受贫穷」,乞丐把一个无价的宝珠放在身上去讨饭,他是不是大富翁啊?可他不把那个宝珠拿出来用,他讨饭是不是冤枉受苦?实际上众生在凡夫因地都是怀珠乞丐。所以佛讲众生是可怜悯者,明明就是大富翁,不需要吃什么苦,只要认可了、明白了,当下成就;但他却由于自己的我执愚痴,而在六道里冤枉地轮回受报。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是你本有的,不是你得到的外快,你本来就是圆满菩提,你去得到什么?这是提起我们的信心。只要你明白了,深信不疑,当下即是,你说哪样不是你啊?再想一想,就是坐到监狱里,那牢房是不是你?哪里不是你呀?会调整心态的人,虽苦犹乐,他不可能产生烦恼。比如骗走了你一千万,一千万有没有到你的心外去啊?一千万到了张三口袋里,张三的口袋是不是还是你的口袋?你心量放得这么广,生生世世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只有当你舍得一无所有的时候,当下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唯智乃知,唯智乃证,唯智乃信。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奢摩他」是真心本来面目,一切的万法都离不开奢摩他,唯心所现就是唯奢摩他所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毗婆舍那」一般是指禅那观照。「觉明分析」,是指智慧分析。诸佛如来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当局是自己身临其境,旁观是观照修行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情况来综合分析。微细魔事:修行人到识阴区宇,已经是进入高品位,出现这种非常微小而精细的魔境。很遗憾的是,往往越到高品位出事,受的果报也越重。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盘心不迷闷。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把佛提出的这五十种阴魔境界提前预告修行人,所以当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有备无患。「谙识」,哦,这个佛提醒过。果然这种境界现前了,一念悟而无咎。所以圆顿心地法门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而且我们提倡在一起共修。当一个人糊涂的时候,往往同修之间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当面不为是非,这点很重要。你不能带着下劣心来对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往往那些很愚蠢的人在关键的时候,他就能讲出一个好主意,你信不信?下下人也有上上智,我们不要轻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魔境现前,那怎么办?一定要破除我执,一定要圆融人我是非,否则你得不到诸佛菩萨认可,得不到龙天八部护持,连鬼都看不起你。鬼神都有他心通,你的动心起念瞒不住鬼神,不要自作聪明。你跟诸佛如来、护法神明耍滑稽,只会自讨没趣。你在耍滑稽当下,鬼神都在给你瞪眼睛。你心中只要起了妄念,马上想起有护法神明在看着,当下忏悔就没有事。忏悔就是功德,惭愧心就是功德。
心垢洗除,不落邪见:把我执破除掉,心垢除掉了,就不会有邪知邪见,面对一切境界想都不用想,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样做,就变成自性流露。阴魔销灭:这是指心魔邪见。
天魔摧碎:这是高层次的外魔,你的心亮了,这些天魔靠近都靠近不了。大力鬼神:这是些低等下劣的邪魔。褫(chi)魄逃逝:「褫魄」就是丧魂落魄,都逃跑了。魑魅魍魉:不仅是下等的鬼魔,而且力量也比较薄弱。无复出生:他就没有办法来见你,没有办法站到你的面前。果真明心见性的人,他心力很强,就能把小小的邪鬼邪神都屏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之外。但是,即使明心见性,执着于戒坏见不坏,你不重视实修实证,是要吃眼前亏的。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明理之人一直到成佛,他不会感到缺少什么,东西都在自己心里,心念一转,所有问题都解决。
下劣增进:明心见性以后仍然叫「下劣」,这是相对而言。住位菩萨对行位菩萨是不是下劣啊?行位菩萨对向位菩萨是下劣,向位菩萨对地位菩萨又是下劣,初地位对二地位、三地位对四地位,上上胜下下,下下为下劣,上上为上胜。所以明心见性以后,仍然需要一个不断加功用行圆融圆满的过程来成究竟佛。像龙女那样当下就成圆满大佛,毕竟是千古罕见。
于大涅盘心不迷闷:「大涅盘」是指成究竟圆满之佛。「心不迷闷」,明心见性之人不存在迷闷的问题,只存在增加功力的问题。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是指凡夫起修,他不能够把《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之理搞明白,而喜欢修禅定。「不知说法」,这里的「说」可以解释为悦,是法喜之义。他不通《法华经》《楞严经》,不能明心见性,这就是「不知说法」。「未识禅那」,你不知道在禅定过程中会遭遇五十种阴魔境界的干扰。说是五十种,其实是无量种,你都不知道到时候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但是我们把这五十种情况搞明白,触类旁通,就不会有大问题。「乐修三昧」就是修禅定。
汝恐同邪:要防止他在禅定过程中出现以上五十种阴魔境界,佛叫他的弟子们包括阿难在内的法会大众,都要发慈悲心帮助众生。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如理如法地受持楞严咒,按照三密相应的原则,可以防止外魔干扰,也可以解决自己的心魔。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这里一目了然。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这里是告诫修行人,必须正当名分地以恭敬心、感恩心,受持《楞严经》这部最圆满的教典。这里「最后」解释为最圆满、最彻底。「垂范」是示范成佛的经典、经王。《楞严经》五种经题中其中一个就是《妙法莲华王》,也就是诸经之王。《楞严经》是详细展开、分说《法华经》;《法华经》是高度地概括、归纳、总结《楞严经》。这两部经互为表里,互为纲目。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顶礼钦奉,忆持无失:阿难接受了佛的教诲以后,深感任重道远。「顶礼钦奉」就是以殷重之心,顶戴奉持佛最圆满的教诲。「忆」是念念在心;「持」是时时不忘,事事处处都不坏;「无失」是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要警惕,修行人三天不听课就要退转,甚至一离开讲经堂就可能退转,人我是非、嗔恨心就来了。我们只有经常在一起探讨,才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鼓励、鞭策,有利于把我们整个法华道场形成正法的气氛,连成一片,扩大影响。这是菩萨的责任,这样也能够使我们人天福报修得更圆满,而且可以因此不断地摄受一些门外汉,让他们能够到正法道场里来成就。
这是阿难在楞严会上最后一次向佛请法——别看《楞严经》讲的什么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实际上这些法讲到底就是在讲一个五蕴之法——在这里分为三个问题来讲。
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这句话提出第一个问题,虚妄是假,本想心是真,五种虚妄都是我们本想心所一念变现,求佛进一步地开示何为真妄不二。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除了《法华经》《楞严经》,暂时没有看到佛在其它经典讲过五种虚妄是从何而来,怎样来。佛在多部经典里提到如来藏,仅是一带而过,佛唯有在《楞严经》,从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一字、一句、一段、一篇,慢慢道来,所以当我们听到佛在《楞严经》把如来藏展开开示的时候,是不是听得目瞪口呆啊?像风起云涌一样,心里的世界完全翻了个底朝天,使人感慨不已——过去几年、几十年、无量劫都白修了,幸亏今生今世遇到这样的大法。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石头都动容,天惊天惊,老天爷都大吃一惊,包括无量的天人大众,包括阿罗汉、辟支佛、藏教菩萨、通教菩萨,还包括别教菩萨——别教菩萨地位以上,他才敢正信这个大法,初地位以下的菩萨都不能认可,都会大吃一惊。你能把这个法认可了,刚起步就已证到初信位,就已经一步登天,突破阿罗汉、辟支佛,突破藏教、通教菩萨,突破别教菩萨。这个一步登天的大法你不要不敢承担,这是佛的金口玉言。你这一念心,这几个小时,就超过了别教初地菩萨,人家都不知道要多修多少个大劫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要知道珍惜啊!
这个「五种虚妄」就是《心经》讲的五蕴皆空,五蕴说尽了世界一切法。你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以后,你才知道你过去所有的想法、看法都是错误的,你读经连一个字都读不懂,你就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犯了一个多么低级的错误。你连什么叫吃饭、穿衣都不懂,甚至生儿育女都不懂,儿子是你生出来的吗?都是他自己变出来的。只有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以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佛讲,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根本都不能相信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还敢对别人打妄想。所以我们想一想,不读《法华经》《楞严经》的人,是不是很可怜啊?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这句话是提出第二个问题——销除这五蕴是当下一并销除?还是按照次第而进?我们一般说为一念成就,如来藏心地法门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步登天,这是从成就分真即佛当下了生脱死而言;那么成就分真即佛以后,还要进一步地修证而成为圆满佛。也就是说,并没有排斥次第性。像龙女那样当下一修一切修的人,满银河系难有一人,大部分人都有个次第修证。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这是提出第三个问题。这里的界畔并不是讲五阴相互之间的界限,而是讲五蕴中每一蕴的浅界与深界,在这个范围内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算作完全转阴为晴,是表这个法。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大慈」本来就有,否则怎么「发宣」呢?「发」是显发,「宣」是宣流。《楞严经》字字句句、段段章章都没有离开一个自性本定。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法尔如是,本来具足。你没有悟道就不能发宣,佛作为过来人才可以。为此大众清净心目:「清净心目」,也可以说为清心明目,「清」和「明」作为报身功德,作为智慧妙用来利他,来清我们的心,明我们的目。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弟子跟师父异口同腔。佛讲末世,阿难也是咬住末世,《法华经》《楞严经》在正法时期、像法时期不可能得到大发扬,这里也有定数啊,为什么?那个时候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佛法不离世间法,即使弘扬正法也要有一个过程。但是佛不提前两千五百年把这个大法传出来,也不足以打基础、做铺垫,这都是佛的具体安排。
那么我们现在此地传法,是不是佛亲自策划安排啊?我们现在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佛什么时候都在苦心积虑地安排这个佛法的弘扬,他没有睡大觉啊!孙悟空能不能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现在传法是不是在如来手掌心里啊?你还以为怎样?对此要深信不疑。我们现在有的是工具,现在信息传播得太快了,可以纵横过去、现在、未来,当下把握当今世界弘扬佛法、传承佛法的基本状况,大大地缩短了时间、空间的距离。这就有利于理解佛为什么讲末法,他是冲着谁而来?你想明白这个问题没有?我们好好想,想得越深越准,你越得大自在,你心里越有底。
又是「一切众生」,《法华经》《楞严经》是真正可以普及于一切众生的经典,无生不普,无人不普,无法不普,无时不普。一滴雨、一片风、一根草丝缕结、一点微尘,尽足为如来藏,这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仅是指人,更不仅仅是指修行人,饿鬼、畜生、泥巴瓦块,皆不例外。观世音菩萨度化无想众生也是现身说法,你以为这些泥巴瓦块不想解脱啊?不读懂《楞严经》你根本没有办法理解,怎么一切无情众生也想解脱?也能成佛?
作将来眼:「将来眼」就是法眼、慧眼。这个法不仅是针对未来人,也包括当下的修行人。「将来」是把他领过来,把他领入佛门这个慧眼,带到如来藏里来。「眼」在佛法里是特表智慧,眼睛的特点就是光明,但是不要以为就是眼睛,将来耳、将来鼻、将来舌是不是一个意思啊?六根通用。智慧的明亮为何局限于眼睛啊?我们耳朵听了,心里就明亮了,那就是「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里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一切的万法从何而来。到底从何而来呢?都是由妄想而来,来看经文。
「精真妙明」,「精真」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妙明」是形容他的特征。「本觉圆净」,这句话展开讲,就是本觉、本圆、本净。「本觉」仍然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按照通教来讲,这个「圆」和「净」是指见空性;用一心三藏来讲,空性、有性、中性,当下是一,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空、有、中当下是一,净与秽当下是一个东西。
「非留死生及诸尘垢」,通教菩萨认为,真心本来面目不立一尘,千佛无染,所以没有生死、没有诸尘这些东西,他解得也很干脆利落;到了圆顿大教,真心本来面目非生非死,现生现死,非空非有非中,现空现有现中,非尘垢现尘垢。
「乃至虚空」,现代科学把虚空是不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呐?那虚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我们真心里第一念业相无明而有。比如说,我们有时候愣头愣脑地在那里,人家叫你,「你在干什么?」你半天才回过神来,「刚才什么也没有想啊!」那个时候就是真空。一旦醒过来,转过神来了,头脑里有了一个念,这个时候虚空就已经产生。虚空是当下有当下无,要明白。凡夫的虚空与圣人的虚空不一样。我们现在都是地球人,可以立体思维,因为同分妄见而有这么大的虚空;无情泥巴瓦块可能是点式思维,它就是这一个点,没有长宽高的概念;地上的小爬虫,头脑里可能是线性思维,只有一条线;到了圣人阿罗汉的境界时,他的思维可以扩展到无量法界。全靠各人用心。
我们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可以进入多维空间。比如有时候正在做梦,既可以听见外面老鼠在叫或者有人讲话,同时你还可以在心里起烦恼,「不要讲话,让我把梦做好。」有没有这种情况啊?有。这个虚空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你已经超过三维世界。
有时候坐在床上打坐,眼睛看到的全部是天宫宝殿,而手一抓下面,还是个烂被子,那是不是进入双重空间啊?或者一边跟玉皇大帝对话,一边听老鼠在叫,一边还看到狗也在跳,这就是进入多维次的空间。心法不可思议。
讲「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因为这个法太敏感了,一般人很难接受虚空是我心变出来的。各人都有不同的空间,这取决于心态的质量和数量。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今后出现这种种现象的时候,不足为怪,一切你都要坦然承担,都是你自己。「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个「妄想之所生起」就是讲由我们的意识变现。用通教法来讲,那妄想就是妄想;用圆顿法来讲,妄想就是菩提。十法界庄严的佛土、糟糕的秽土都是极乐世界,都是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种种的境界没有好坏之别,都是当下一念心。有好坏之别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在执着,同样这一杯水,天人看是琉璃,人道看是甘露水,鬼看的是火。你说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呀?是妄想还是菩提啊?即真即妄。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斯」是这个,「元」是本性,以上讲的虚空、山河、大地等一切万法,其本性叫「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它本身就是一念,就是佛性,就是我——本觉、本妙、本明、本真、本精,这个本一贯五个,本来就是这样。是非好坏都是本觉,都是本妙,都是本明,都是本真,都是本精。如果把它看成是暗,看成是粗,看成是伪,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粗和伪都是我。
妄以发生诸器世间:这里的「妄」按通教来讲,是妄想,是无明;按照圆教来讲,它就是智慧。动就是妄,给我们安了个假名而已,它就是报身智慧妙用。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变成泥巴瓦块、垃圾堆,它妙不妙啊?它不能变成牛魔王、妖精鬼怪,妙不妙啊?它不能变坏,就不能变好,是不是?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如果一把刀子连削水果都削不开,那它杀鸡也不能杀,能不能给人做手术啊?不能。佛法是讲真实,而不是讲善恶。明白了真实,我们就知道该怎样用善、用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妄以发生」,就是成就。
「诸器世间」包括有情和无情。那我们这个色身是不是器世间啊?是不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啊?佛前面讲世界,是不是讲众生世界啊?所以「诸器世间」,我们把它观照为三细六粗、三种相续、五重浑浊。这是提纲挈领地概括一下,大家作为家庭作业去观照,很简单。这段话说尽了世间万法、万相之来龙去脉,都是由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而已。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演若多」就是前面讲的演若达多,早晨起来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人那么庄严,突然发傻了,不知道镜中之庄严相即是自己所现之影相,而到处找脑袋。其实我们有没有哪个不是演若达多?你把这个东西当真了,但这只是我们的影子,却不知道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当下这个本来面目是不是变现的这个东西?明白这个东西,当下是不是找到脑袋了?对着这个影子,是不是就是真的了?要明白。
妄元无因:因为妄由心变,既然是心变,能变过来是不是就能变过去啊?如果妄有因就不是变,就是心生。母亲生儿子,儿子能不能再变到母亲肚子里去啊?妈妈在梦中生儿子是不是变出来的?梦一醒是不是变回去了?一定要明白,我们的心不能生万法,是能变现万法,万法都是一个心,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这就是诸佛出世的本怀,这就是佛法的命脉。你好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根本没有必要去花那个穷功夫,你说这好玩不好玩?无量的时间、空间、万法,原来就是一个念,说有就有,说没有就可以没有,全在我们一念。这个法太妙了,妙绝了。
这个「妄元无因」,要作如是的观照。如果有因的话这就是多元世界,虽然妄本无因,可是森罗万象宛然现在,怎么来的?就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如果佛在当年上来就这样讲,谁相信啊?这个茶杯就是我啊,那个牛狗屎就是我啊……那谁还想去学佛呢?学来学去还是牛屎狗粪,那谁学啊?佛在万般无奈之下,善巧方便讲出了因缘法。所谓心生法生,法生心生,以及三藏十二部经,这样才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到最后八年快要往生了,桌子一拍——现在跟你们讲老实话,过去讲的都是不了义的,真正的法就是一个如来藏妙法!所以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这是佛的方便说,否则不足以安定人心。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当时无非两种情况。外道就是讲自然,自然是懒汉哲学,什么东西都是自然,你还修什么?听天由命就行了。外道还讲八万大劫以后每个人都自然成佛,八万大劫这个苦每一个人都必须受;他讲这些山河大地也是自然有,刮风下雨也是自然有,更不用说虚空。所以《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中,头三关是不是讲小乘因缘法就能把人引导过来啊?到了第四关,是不是把因缘法推翻了?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实际也没有推翻,是使它更圆融、更圆满。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讲到底,连虚空都是我们妄想所现。言外之义,何况一虚空、一世界、万法万相啊?哪一个不是心变出来的?「犹实幻生」,「犹实」就是尚且,虚空尚且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何况因缘自然呢?讲因缘自然,是不是在虚空里说法啊?「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如果真的有那个什么妄处,你来说出个因缘法也罢;这个妄处实无,你却还在那大谈什么因缘法。这是不是显得很滑稽啊?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何况连因缘法都不懂,只推为自然。推为自然,如果做人、做鬼、做佛都是自然的,那你还修它干什么?那是否定修行,是取消修行。在梦中修行,在小乘因缘法中修行,好歹有个可能,有个悟处;推到自然,就什么都不提了,这是取消派。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五蕴之心本是妄想,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变化而有。过去小乘因缘法讲,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起来的。是组合起来的吗?这四大是我们心变出来的,既然如此,色身是不是我们变出来的?是的,而且可以各种各样的变化,可以从妈妈的肚里变出来,也可以从无始的无明中一念变出来。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这第一蕴,色蕴,它是坚固妄想而有。我们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中,通过现场试验就能变出来。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体先因」,讲明你这个肉团身「先因」,即父缘、母缘、己缘三缘和合;「父母想生」,父母有这个妄想,要生一个儿子。汝心非想,则不能来:你如果不想做儿子,你也不能到父母这个因缘中来和合而生。想中传命:「想中」就是父母之想,必须是三个想到一起去。除了这个想是根本的,还有过去世中的缘分。为什么他到张三、李四处来受生,不到王五、赵六处去受生呢?因为前世的定数和今世的变数因缘和合在一起。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个醋,你能不能生出这个醋味来?就是这个东西,好好把这个东西想明白。心想登高,足心酸起:心里想着要登高,足心就有了酸的感觉。如果心不是酸的话,它能不能生起来酸的感受啊?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我们想的时候并没有醋,也没有站在悬崖上,所以我们的心是不是带有虚、通、融的这种特性?这些东西不是非得现前才有。它本来就是虚的,就是通的,就是圆融的。悬崖不来,醋不来,是不是即空即有?是不是空当下就是有?要明白。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因何因谈醋出:刚才讲了,没有喝醋嘴里就酸起来了,没有登高双脚就酸起来了,是不是形容我们这个心是虚、是妄?他喝了醋以后而有酸味,这不叫虚妄。「汝体必非」,如果你这个肉团身不是「虚妄通伦」,不是虚妄这一类的东西,口水怎么会出来啊?「通伦」就是这一类。要懂得,我们的心本身就是虚、妄、融、明、通、达,它无所不是。那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心不是肉团,它能不能变成肉团啊?不能。无形无相的心当下就是醋,就是酸,就是苦,就是辣;当下就是肉团,就是风,就是雨,它无所不是。我们主要是受到妄想因缘而显现为肉团,月光童子是不是可以显现成一滩水?虚空藏菩萨是不是可以显现为虚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所以要明白,你当下这个肉团。名为坚固第一妄想:有形有相的肉团、泥巴瓦块,就是我们的心,它是我们心中一种坚固的本性,是坚固的妄想。那么水是什么妄想啊?润性妄想。火呢,是热性妄想。统统都是本来具足。既然都是妄想,都是无形无相,那水是不是火啊?火是不是这个肉团啊?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受阴属于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的一念虚明妄想。
即此所说:就是佛打的那个比喻。临高想心:现在住那个楼房好几十层高,你站在窗台上往下看,是不是腿发软啊?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登高,那现在只是想想是不是小腿都有点发酸?能令汝形,真受酸涩:一想到那个酸梅和醋,是不是这个嘴里口水就流下来了?并没有现什么境界,可是我们感受很真实。
由因受生:「由」和「因」是一个意思,那是由于受阴产生。能动色体:能够摇动,能够变动这个肉团身的感受。心想登高,小腿就发酸;心想酸食,舌头就有口水。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前面讲受阴的原因,这里讲受阴的特征。一种是乐受,一种是苦受。「顺益」是乐受,嘴巴里有好吃的是不是乐受啊?「违损」是苦受,小腿发软发酸是不是苦受啊?「二现驱驰」,苦乐双受,变动身体。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为什么虚啊?并不真的是那个时间,也不是那个空间,也不是那个现场,仅仅是一种想象而已,并不真实。「明」就是感受很真实,明明白白现前。
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会用心者得大福报,得大利益;不会用心者,自己把自己折腾死,吓也吓死,气也气死,烦恼也烦恼死。所以修行人要学会转境界,面临一切环境,我们都能逆来顺受,横来正对,始终坦然乐观。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想阴的缘起和特征。
由汝念虑:「念虑」就是思想,就是我们的第六种意识心。使汝色身:这个「使」解释为使用、役使。没有智慧的人把这个肉团身当成是我,其实肉团身不是我,我是肉团身里面的那个妄想心。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如果你的这个肉团身不是你的思想意识活动这一类的东西,它怎么能随着你的心来指使?你怎么能指挥得动它?种种取像:站着、坐着、躺着、吃饭、穿衣、走路、唱歌、跳舞……是不是种种取像啊?
心生形取:心里动了念,我们的身体就要随着它的指挥做出种种行为造作。与念相应:与我们念念要相应。你看那个做广播体操,成百上千的人能够被一个声音指挥,而且大家都能做得那么一致。
寤即想心:「寤」,就是清醒的时候,那是我们的思想。凡夫往往把清醒的时候当成是正念,是不是「想心」?这个时候的意识心在佛法里说为散位独头意识。怎么叫散位呢?我们在白天,心非常散乱,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嗅,嘴巴要尝,手要动,脚要走……这都是散位独头意识。
寐为诸梦:「寐」就是睡觉中,把睡觉时出现的境界说成是梦。在梦中,心里一想就有了:想解小便不需要花钱买马桶,一想就来了;想吃苹果,一下就出现了。在梦中,山河大地都能造出来,是不是创造财富啊?梦中之所以有创造力,就是因为梦中妄想少。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停止攀缘,第六意识心解除了散位那种多妄想,而进入了梦中独头意识,由一个念变现出梦境万法。在梦中,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它都能现前,还能现出许许多多未曾有——那个未曾有都是真实的东西。它是我们无量时间、无量空间在这个特定时期里再次展现,或者对未来的事情提前展现。在某种意义上佛法就是要开示我们赶快从梦中醒来。我们现在都在做梦,你以为这不是梦啊?这个梦比梦中的梦还要梦,还要颠倒。所以这个「相应」,包括梦在内都是在思维。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我们要学会由远而近——就像拍电影那个镜头一样,从大到小,小小小……小到一念,从最真实的地方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有种种的邪知邪见、情执,都是来源于这一个念,我们把它叫做妄念。明白这个妄念,它当下就是正念。万法都是这一个念之所变现,变大变小,变多变少,不可思议。
名为融通第三妄想:「融」就是圆融,它能圆融十方三世无量时间、空间、万法,都在你一念之中。它能「通」,怎么通呢?十方三世就在你当下一念。你现在能不能想起家里的沙发?是不是融通到你的当下来了?可你人没有去啊!你十年前、二十年前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一想就在眼前,历历在目,你的身体能不能跑到二十年前去啊?可见这个想能起这种融通的作用,它能使我们造业受报,也能使得我们开智慧解脱。把菩提和妄想是不是融通了?它能使我们做人、做鬼、做畜生,也能使我们成佛成菩萨了生死,圣与凡是不是全部融通了?只在于我们怎样把握它。这个思想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只看你会不会用心。它还是第八识本体上的一种动相,也叫粗相分。讲这个识、那个识,都是一个念,一个念分出种种说法,说明它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品位、作用、特征。妄念与真念当下就是一个东西。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阴的缘起和特征,佛把它说为是「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理」是表行阴之体,「化」是表行阴的动作特征。行阴为诸动之源,为前面的色阴、受阴、想阴之源头。「不住」,不停止、不迁流之意。运运密移:「运运」二字显示出它变化的特征,密密麻麻而不停止,每一念生灭1280万亿亿次。因为它太快,而我们平时心太粗,所以观察不到。
甲长发生:我们都知道指甲会长,头发会生,但谁也不能看到指甲在长。气销容皱:人由少壮到老这个中间是不是越来越衰弱啊?慢慢地长出了皱纹,老态龙钟。日夜相代,曾无觉悟:不仅是日夜相代,而且是时时相代,分分相代,念念相代。
此若非汝,云何体迁:也就是说,如果这种行阴变化的功用不是你的话,为什么你的身体会随着它变化啊?所以身体衰老,甚至最后这个生命停止,甚至在六道里轮回,都是行阴在决定我们的命运。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话,你怎么感觉不到?因为我们被调虎离山了。如果你不被名闻利养所困,就一定能感觉到。这是我们的本能,有什么好奇怪啊?我们往往愚痴就愚痴在放下根本的东西,来执着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的事情是了脱生死,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就是点名闻利养吗?正因为执着这些才使得我们生生世世受轮回之苦,还有没有智慧?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这里的「诸行」是指我们的心行,在众生位这是根本之行。「念念不停」,是念念都在烦恼。行阴是八识本体上的一种微细生灭之相,而且速度特别特别快,所以秘密迁流为「幽」,不易觉察为「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