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礼一份,收之何妨啊?”
那柴王柴宗一直在劝说他们收下礼品,石秀便要站起来说话,他石秀心说自己等人上了梁山,蒙狄泉器重,成为心腹,未曾亏待,不该私自收取柴王礼物。
未曾想他尚未开口,就被乐和与那岳真拦住。
乐和站出来,脸上堆笑道:“既如此,谢过王爷千岁厚礼,我等收下就是!”
柴宗这才乐了,“正该如此,本王欲与你们梁山好汉结个善缘,还望三位好汉回见你们狄寨主的时候,能多多替我美言几句啊!”
石秀还想开口,便见那“锦袍将”岳真在向石秀使些眼色,在告诫他不要轻举妄动。
石秀见状,便不再发作,与乐和、岳真收了礼品,告辞了柴王柴宗与柴进,直离了那客店。
走到了外面,已经离得远了,那石秀方才反问道:“二位兄弟,你我都是梁山上的头领,与狄寨主生死一处的兄弟,这柴王明显是要拉拢我们三人,我们怎能私受其如此厚礼?”
乐和与岳真对视一笑,说道:“石秀兄弟果然是快人快语!肝胆相照!岳真兄弟,你快给石秀兄弟解释一番!”
那“锦袍将”岳真则开口,“石秀兄弟,这柴王柴宗他存心不良,一直妄图反叛宋氏江山,恢复他们柴家的江山,日后,与咱们寨主必有一战。”
石秀闻言,点了点头,又问,“二位兄弟,既然如此,此人早晚是我们的敌手,又何必收了他的礼品?”
“石秀兄弟,究竟如何,你我岂不是要等寨主定夺?若拒绝了那柴王的礼物,岂不就此让我梁山与他交恶?”
“铁叫子”乐和是个通透的人,人情世故自然烂熟于心,不管他柴王柴宗是出于一个什么目的,他知道,总之是那句“伸手不打送礼人”,若是回绝,必然惹得那柴宗不快。
“石秀兄弟,如今我们梁山与大宋朝廷为敌,已经是抵抗得艰难,若是再多一个强敌,只怕难以支撑,虽然与这柴家早晚要兵戎相见,不过若在此刻与其示好,兴许还能多一个帮手。”
这“锦袍将”岳真他是自己在伞盖山上当过寨主的,脑子可是不笨。
他祖上是杨六郎杨景杨延昭麾下的“花刀副帅”岳胜岳景龙,他也懂得兵法,多一个朋友,总要比多一个敌人来得划算!
“二位兄弟所言有理,咱们即刻动身,返回山上禀报寨主!”
石秀明白了这两个人的用心,没了异议,便准备离开东京城,打道回府。
而那边柴王柴宗与“小旋风”柴进则在乐和、石秀、岳真三人走后,直接就去了宣德门。
按理说,他们要是去进宫面圣,那是要走东华门的,到这宣德门是来干什么的呢?
来这宣德门,不为别的,就为了找那一面登闻鼓!
在后世的各类古装剧里面,凡是涉及到断案审判的剧集,就经常能够看见有老百姓或者男女主角来个“击鼓鸣冤”,或者“拦轿喊冤”,甚至是“拦御驾告御状”等一系列的操作出现。
而在这些的桥段之中,那“击鼓鸣冤”所敲响的衙门口的那面鼓,就叫做“登闻鼓”。
这东西最初是在汉朝汉文帝时期出现的,到了晋朝的时候,这面大鼓就被正式的叫做“登闻鼓”。
这种登闻鼓是只限于京都才有的,其他各地的县衙是不会有的。
大概这种登闻鼓作用就是在于处理冤案上,若是地方的百姓有冤案,可以依次向县、州、郡衙门,直至京城相关部门进行控告。
这样的一套程序下来,如果他们的冤情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就可到皇宫前去击“登闻鼓”,也就是所谓的“告御状”了。
这时候就会有专门的官吏将案件的诉状情况奏报皇帝,再由皇帝亲自过问。
不过,虽然规定是这样,但是自登闻鼓出现之后,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皇帝们一次都没有接见过到京诉冤的苦主,这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
而在宋朝之时,宋太宗赵光义也下诏,在宣德门设置了“登闻鼓院”。
但是他设立了一个比较恶心的条件,这个规定就是,要是有人来宣德门用登闻鼓击鼓鸣冤了,但是如果证据不足,或者是口供不实或者是查不出来,那事情就大了!
会处以轻则发配,重则处斩的后果。
所以,也没有多少有冤情的人胆敢去触碰宣德门的那一面登闻鼓。
而除此之外的告御状方式,基本上就没什么了,别想着平民老百姓就能随随便便冲到皇帝的御驾前面去递状纸。
一般情况下,要是有人敢去阻拦皇帝的銮舆,那么就会按照刺王杀驾来处理,两边护卫的金瓜武士就能够将其立即立毙。
因此,这些“告御状”的行为,就只会出现在野史杂说、评书演义还有古装剧里面。
而按道理说,柴王柴宗是柴家的后人,有异姓王爵,又有丹书铁券,再怎么着也不应该来宣德门敲响这一面登闻鼓。
可是柴王柴宗这回就是偏要来敲这个登闻鼓。
他敲了登闻鼓,那可就是把宋徽宗的脸放在地上,脚底下踩着磨擦了!
因为宋朝一直都在自诩着对柴家的后人进行厚待,其中的缘由,各中曲直老百姓他们也都不知道,所以,老百姓也是信以为真,一直以为赵家对待柴进家人挺好的呢。
可是,当他们如果看到了柴家的后人,柴王柴宗都来敲登闻鼓了,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老百姓会不会觉得这是柴家挨欺负到了极致,求告无门,因而来敲这登闻鼓了?
不明真相的百姓,在结合着当年赵大赵匡胤,这位太祖武德皇帝当初欺负人家柴进孤儿寡母,陈桥驿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江山的行为,那自然会同情柴家!
那柴宗可是狠狠地赚了一张人情票。
而且,柴宗他也不怕宋徽宗恼羞成怒对自己干些什么。
因为宋徽宗一旦是对柴宗下山,那舆论的导向那就会瞬间倒向柴家,他宋徽宗也就坐实了这谋害柴家后人的骂名,得被老百姓戳脊梁骨戳死!
本来赵宋江山就有得位不正的因素在里面,要是再弄死一个柴家人,那天底下反抗宋朝的人,那就能更有说辞了,没准都能打着给柴家人报仇的名号来造反了。
而实际上,就算是宋徽宗真的鬼迷心窍,为了他那可笑的帝王尊严要对柴宗和柴进下手,柴宗也是不怕的。
因为柴宗一旦有事,他在封地的兵马第一时间就会反叛!
可能大家会认为,这个柴家被封到了云南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破地方,应该没什么硬实力,能够给宋朝的江山造成多大的威胁?
毕竟,在宋徽宗时期,原本经历了晋王田虎、楚王王庆、南王方腊还有宋江以及辽国的入侵,宋朝竟然都挺过去了,至于金国南下,宋朝的失败也要归功于徽钦二帝那致命的骚操作,要不然也不会败的那么快!
那么,柴家能有何作为呢?
实际上,这个柴宗虽然所处的环境不好,但是他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在这穷乡僻壤里面还真的经营出来了一支不小的势力。
柴进的后人分两支,看似一南一北,其实之间也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云南就藩的这一支,就是这柴宗的这一支,他们主要要积蓄力量,想找机会反叛。
而柴进这一支在中原地区,其实主要就是要笼络人心,结交各种江湖豪杰,到时候柴家一旦要起事了,到时候能够让武林中人、江湖好汉纷纷响应。
当然,柴进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但是没想到他对待人那种分三六九等的态度最终也没有换来什么真心,被沧州府尹杜充捉拿的时候,除了一个董澄,一个出手相助的人都没有,这些庄客纯属是拿他当了冤大头,白吃白用他柴进的。
而柴宗不是他们柴家第一代在云南就藩的藩王了,之前还有好几代人,也是攒下来了一点家底,由于朝廷对于他们柴家明面上的控制也是很严格的,所以他明面上的兵马,整个封地也只有两万,多了没有。
但是,在暗地里,他自己却笼络住了云南的异族,同时暗中养了不少的死士,约有几千人。
他要是死在京城,那与他结为八拜之交的蛮族首领就会发兵进攻宋朝边境。
因为柴宗为了和这些蛮族搞好关系,纳了这洞蛮王李龙池的女儿做了王妃,所以他老丈人家和他小舅子李述甫都会帮着他。
按理说,这云南应该是大理国大理段氏的管辖之下,但是这洞蛮王,是大理国眼里的“叛逆”,在云贵之间的边境聚集了好几万人,主要都是苗族,根本不服管教,和大理国经常打仗。
大理国有三十七部,而大理国国土,最大的时候也不仅仅只在那云南一隅之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大概是今天的贵州普安地带,西至缅甸之江头城是今天的缅甸境内,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是在今越南莱州北部,北至大渡河,其国土面积约七十二万平方公里,其国土面积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二点九倍,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国家了。
大理国的境内,有着二三十个不同的民族,民族问题严重,就是在后世,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巨多。
而大理国的统治者主要是彝族和白族,这两个民族的人数相比较于大理国内部的其他少数民族,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比较劣势的,只能维护统治,但是无法对所有民族进行强力统一。
所以说白了,大理国虽盛极一时,但其本质上,主要还是各民族自治,就像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政权一样。
再加上云贵川这些地区,在古代都是条件恶劣的地区,其自然条件下,基本上是山连山,山多路少,生活在各自部落地区的少数民族可能一辈子都没能走出大山,甚至也没有见过什么外来的人。
而大理国没有什么激起民愤的行为,对于大多数的部落来说,生活平静没有战乱即可,谁是统治者本就无关紧要。
所以当时的各部落,对于这个名义上的大理国并没有很深的国家认同感,因此,如果有不顺心如意的部落,对大理国的统治不满,产生反叛也是很正常的。
而这个李龙池手下的苗人实力可是不小,在大理国看来也是一个非常让他们头疼的势力,要是对宋朝开战,对宋朝的南方边界那是很大的一股威胁力量。
而柴宗也是因此而有恃无恐,到了宣德门,直接就下马,奔着登闻鼓去了。
这登闻鼓平常都是有宋朝禁军进行看守的,在看到了怒气冲冲的柴宗来了的时候,这些禁军也不认识柴宗啊,都举起手中的兵刃,大喝道:“什么人?!”
“王驾千岁在此!还不闪开!”
柴王柴宗手下的一个家将大喊一声,那几个千岁一听“王驾千岁”四个字,吓了一跳。
因为这东京城里面的异性王爵早年间倒是有过不少,但是基本上都被遣返回封地去了。
这个王爷看着年轻,他们都不认识,可是不管是哪一家的王爷,也不是他们能够惹得起的啊!
柴宗也不管那些禁军,右手一伸,旁边的家将就递过来一柄银锤过来,那柴宗走到登闻鼓前面,“咚,咚,嘭!”的一下子,三锤下去,直接把这登闻鼓给砸破了!
要说这柴宗,也是能文能武的,手中的那把金背砍山刀也算是有几分神勇的,此刻用的又不是鼓槌,而是银锤,三下子就把那面登闻鼓给砸漏了!
登闻鼓叫人给打漏了,这可不是小事,按说要是平民老百姓这么干,那禁军直接就抓起来了,可这件事是柴王柴宗干的,这件事情就更不得了了。
他们几个禁军,哪里敢去抓王驾千岁,赶紧就跑去东华门入宫报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