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对于这些文官突然在财政支出上发难的行为,早在朱由校意料之中。
朱由校也知道大明的财政制度的确很糟糕。
因为权贵士绅免税的缘故。
而商品经济发展的宏利又未到朝廷手里。
所以就使得朝廷的收入不但没有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相反还因为免税阶层的扩大而减少。
而到现在内忧外患加剧的时候,朝廷开支也就增加,但朝廷收入偏偏又减少了,所以就只能加赋于民,最终使得朝廷和百姓两头都是越来越穷。
因此。
忠心爱民的一些文官会尽量要求朝廷节省开支,以避免百姓负担过大。
而有私心的文官也希望朝廷尽量节省开支,千万不要到最后不得不从他们身上收税。
最终,文官集团内部无论忠奸与否,政治主张都趋于一致,都希望朝廷节省开支,能少花钱就少花钱。
不过,在朱由校看来,治国理政不是节约钱就可以的,因为有些事就不是节约钱就能办好的,甚至会因为过于抠门而使得事情变得更糟糕。
所以,朱由校没打算因为这四部尚书要钱就选择退缩妥协。
因为朱由校已经有解决大明财政问题的法子。
甚至有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法子。
只是朱由校为不让天下太过动荡,且不想自己这个皇帝面临的风险太大,才选择了先练兵和培植亲信并缓缓改变大明财政困境的法子而已。
但真要是把朱由校逼急了,朱由校真会做出像他威胁孙承宗那样的行为。
第二日。
吏部尚书李汝华、户部尚书汪应蛟、兵部尚书张鹤鸣、工部尚书王佐以及阁臣方从哲、韩爌、王象乾三人皆来到了朱由校面前。
本来四部尚书以为题本上去这么多日子后,皇帝会像万历一样留中不再理会他们。
但四部尚书没想到皇帝陛下突然要召见他们。
四部尚书因此自然是很欣悦的,都认为皇帝还是在乎天下军民死活的,也在乎自己江山社稷的,而只要在乎就好,只要还在乎就知道辽事该怎么做。
四部尚书一到乾清宫先向朱由校行礼后,朱由校就先看向了张鹤鸣:“兵部先说,朝廷欠天下军饷多少银?”
张鹤鸣有些惊讶,他本以为皇帝会教训他一番,企图说服他支持熊廷弼的战略或者直接将他罢职,但他没想到,皇帝会直接问他欠饷多少银。
张鹤鸣只得实话答道:“自神庙朝以来,欠饷五百六十四万余两。”
朱由校点首,看向内阁阁臣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即刻拟旨批红,从内帑拨五百八十万两银于兵部,以发所欠之饷,多的用作路上损耗,不得向边军短发。”
张鹤鸣愕然不已,他没想到皇帝陛下直接拨内帑,只得回道:“陛下圣明!”
接着,朱由校又问着户部尚书汪应蛟:“汪爱卿,辽东接下来需运粮费多少银?”
汪应蛟回道:“回禀陛下,需三百一十二万余两。”
朱由校因此又问:“户部现有存银多少?”
汪应蛟回道:“尚亏空六十七万八千余两!”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没有因户部亏空而责怪汪应蛟。
因为朱由校知道汪应蛟才在南京户部尚书任上调任为户部尚书不久,这个亏空不是他造成的。
而在汪应蛟之前的户部尚书是李汝华。
李汝华接替了之前因为辞官而被查出有贪墨之事的吏部尚书周嘉谟成为新的吏部尚书。
但朱由校也知道李汝华历史上解决过官吏侵吞军资以及垦荒甘肃的事,算是有些能为的大臣,而户部亏空以前都是百万两起步,在李汝华能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把亏空减至数十万两也算是出了力。
所以,朱由校也没打算怪罪李汝华。
当然,朱由校也没打算因此奖掖李汝华。
因为据朱由校所知,李汝华解决户部缺银的方法只是一味加赋于百姓。
在朱由校看来,李汝华虽有能为,但到底也只是个不敢背叛自己阶级的文官,能想到的解决财政的法子依旧只是在百姓身上割肉,而不是向权贵士绅下手。
因此,朱由校依旧只是谕令内阁与司礼监:“拨内帑四百万两于户部!”
“陛下圣明!”
汪应蛟忙回了一句,心里大松了一口气,暗想陛下还真挺大方。
朱由校只是冷笑了一下,心道:“朕给你们银子的时候自然是圣明!朕找你们要银子的时候,也不知道把朕骂成什么样!”
接着,朱由校又问向工部尚书王佐:“王爱卿,皇陵与三大殿这些工程,还需银多少?”
“回陛下,皇陵还需三百余万两,三大殿还需采木与人工搬运等款三百四十万两!”
工部尚书王佐回道。
“拨内帑!”
朱由校回了一句。
“遵旨!”
方从哲等立即回了一句。
而朱由校则继续问着吏部尚书李汝华:“百官欠俸已有多少两?”
李汝华回道:“回禀陛下,已欠俸一百零六万两。”
“依旧拟旨用内帑发,发足色!你们是不把朕的内帑掏空不罢休!”
朱由校说了一句。
“陛下如天之仁,臣替天下臣僚谢陛下!”
李汝华有些不好意思地回了一句。
这时候,汪应蛟见皇帝陛下如此慷慨,也就大胆站了出来:“陛下!臣还有事要奏。”
朱由校挥手道:“讲。”
“年前广元地震与河南大旱,需赈灾银当不少于两百万两,但陛下刚刚只给臣户部拨了四百万两内帑,还是有些不够。”
汪应蛟战战兢兢地回了一句。
魏忠贤见此忍不住站了出来。
他很想说你们这些文官还想不想让皇爷活?皇爷如今要养新军要增大厂卫的力量,都需要花银子,再这么要下去,皇爷就没多少银子了!
但魏忠贤最终还是站了回去,决定先看看皇爷的反应再行事。
张鹤鸣见此则挑了挑眉,幸灾乐祸地暗笑了起来,心道:“皇帝陛下你不会真以为你抄几个家就够朝廷花吧,汪公真是敢为民请命的忠臣啊!”
而方从哲则觉得汪应蛟的确是过分了点,心想你不能心里只有百姓没有陛下啊。
为了避免汪应蛟被皇帝责怪,也为了避免文官和皇帝矛盾太大。
方从哲站了出来,道:“陛下!以臣之见,内帑已经拨得够多了,再拨出去,就会苦了君上,也会显得我们文臣无能!不如还是先苦一苦百姓,让户部先用剩余的二十万两用急,然后再想办法从别处挪动。”
汪应蛟见方从哲这么说,不禁面露难色,只眼巴巴地看向了朱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