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和煦而灿烂,谨德殿前的平台上已经摆开了粽子宴。
世子难得在家里过节,典膳所送来的午餐非常丰盛。
有豆沙、枣泥、栗子、果脯、鲜肉、腊肉、咸蛋黄、莲子百合共计八种口味的米粽,合称八珍粽。
有椒麻鳝段、豆瓣鲢鱼、水煮血旺等各类川式菜肴;有绿豆糕,有荷叶粥等各式点心小吃;有麻黄酒,葡萄酒等各种水酒,还有朱平槿特意吩咐制作的茶叶卤蛋,最后还上了朱平槿老婆去年夏天发明的水果刨冰。
众臣们跟着朱平槿征战川北半年多,虽说不是风餐『露』宿,比普通士卒吃得好多了,但也是因陋就简,一顿简单的工作餐便打发了,哪里有这等豪华的宴席享用?况且这桌宴席还是被公认为味甲蜀地的王府大宴!
“君有赐,不敢辞。”
世子赏赐的大餐,大家不仅可以合法合理地吃,而且还要吃出水平,吃出风格,吃得上位者高兴。
朱平槿率先动手,众臣便一言不发,大快朵颐,眼神和表情来往传递,表达着对某样菜肴的肯定与否定。
宋振宗自然更喜欢油漉漉的腊肉粽,可是肉粽藏身于大盆粽子之中,分不清谁是谁。他一连剥开了三个粽子,却都不是肉粽,气得用筷尖猛戳。
宋振宗身旁的邹国平知道老搭档的底细,连忙为他夹来一个,并用筷头点点示意。原来肉粽与素粽的区分要看绳子,肉粽用草绳捆就,素粽却用棉线。
吴继善与顾绛挨边。吴继善殷勤地为顾绛布菜,顾绛却张口结舌、挥汗如雨。
原来吴继善为昆山人顾绛布的菜,全是四川最具本地特『色』的味型——麻辣。
孙洪与吴泰同座,却都是一声不吭,自管往自己的碗里嘴里送菜,看来甚合口味。
王省吾、舒国明与洪其仁都是大户人家出身,区别在一位是仆僮,一位是穷秀才,还有一位是小少爷。三人边吃边聊,窃窃私语,不知说的什么。
动作偏慢的,却是朱平槿下首的郑安民。只见他先将桌上菜肴一一品尝殆尽,这才慢条斯理用剪刀和筷子开剥粽子,手上不沾半点油腥。
只是曹三保虽位列军机,却是朱平槿府中奴才,按规矩上不得座的。只好侍候一旁,给主子帮忙剥粽子。
做了好事,就应该让大家都知道,这便是朱平槿行事的风格。
他看见众臣吃得高兴,便主动打破了“食不言”的禁忌,指着那一盘酱『色』的鸡蛋道:
“顾先生本南直人。本世子恐顾先生不习川味,便让典膳所专门为顾先生准备了五香茶叶蛋。只是仓促间没有红茶,便用绿茶代替了!”
中华乃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便是社会的规矩,所以中国是一个特别讲规矩的国度。
主人为客人精心准备菜肴,这说明了主人对客人的看重。客人无论如何都应该向主人道个谢,方才不会失礼。况且此间的主人并非普通人,而是一藩国主。主客之间,即便尚无君臣之名,亦有尊卑之别。
朱平槿一言既出,众臣的眼神自然扫到了今天的特殊来客顾绛身上。
只是顾绛的表现不出于朱平槿的意料之外。
他面对众人的目光,只是用含着乌黑蛋黄的嘴嘿嘿一笑,用辣得冒鼻泡的孔洞吸吸两声,然后用两只抓过茶叶蛋的脏手向朱平槿和大家示意:
好吃!过瘾!
这是个不谙世事的狂生!
大家立即下了结论。无论世子如何看重他,自己最好不要与之共事,否则后果难料……
“各位先生有所不知,顾先生万里入蜀,却成了吴大人的阶下囚,罪名乃是贼探!”面对大家惊异的眼神,朱平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吴继善卖了再说,“好在吴大人审得好,一审便审出一位人才!前些日子顾先生向本世子敬献四策,曰《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 论》。其中《形势论》(注一)一策尤为精辟,直指荆襄为天下之吭。各位先生不妨听听……”
……
原来是一篇酸文让这个不知礼议的怪人跻身于朝堂!众人恍然大悟。但纵然文人相轻,他们也不会公开流『露』情绪。武人就没这涵养了。宋振宗腮帮一鼓,便要站起来说话。这时,眼疾手快的舒国平悄悄按住了宋振宗的手腕,用会说话的眼神告诫他:世子有话未完,你急什么!
“如今我护国军清扫蜀地,土贼叛夷闻风丧胆,土豪劣绅抱头鼠窜。护国安民,天下太平,已然自我蜀地而始。然则南北两直、中原各省,流贼攻城略地,饿殍遍布四野。关外鞑子凶悍,屡折我强军名将。如此观之,天下大变,早晚而已。”
说到这里,朱平槿停顿了一下。他逐一扫视在座的臣子们,迎接着他们专注而坚定的目光。这些人都是他一手拔擢或培养起来的,是他身边最可靠的团体。借着这个机会,他要给他们吹吹风提提醒:
“本世子上膺天命,下承祖业,时时以大明江山社稷为己任,绝不甘困居于蜀地做个太平王爷……”
“末将等跟随世子爷建功立业,亦可封妻荫子,富贵始终;将来青史留名、绘图凌烟阁,也少不了我们的份!”有大嗓门按耐不住兴奋地大叫,而且叫得文绉绉的。想必此言在他的心中,已经来回酝酿了几百遍。
更多的人只是压低了声音:
“微臣谨遵世子之命!”
“末将唯世子马首是从!”
“我蜀地既合於中原,便得有一个用兵之地。”朱平槿说到这里,再次停顿扫视群臣:
“顾先生自建康而来蜀地,眼睛却看到了万里外的大明江山。顾先生历考各朝兴亡之史,以荆襄为天下之吭,急宜厚集兵力。
不过,仅以史实为据,似显单薄。须知时移世易,凡事皆有不同。
如我护国军以火铳为刀矛,以大炮为强弩,为历代强兵之仅见。是故本世子曰:吾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世子说的好!”郑安民率先鼓噪,“我等正在书写青史!”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孙洪永远是新词新句活学活用的模范。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下大江!”程翔凤是朱平槿诗词书法作品的保管者。这里引来一用,既应景,也合时。
然而在一遍赞扬声中,有人却用大嗓门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荆襄那地方一马平川,来得快,丢得更快!闯献都是秦人,贼骑来去无踪。我们一群步兵,怎能顶住铁骑轮番冲击?”
有人放炮,却无人接招,场面上一时有些冷。
朱平槿知道,众臣不是在担心顾绛,而是担心自己。
他笑笑道:“兵者,死生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顾先生以荆襄为天下之吭,不知各位先生以为如何?吴大人?”
世子直接点名,让吴继善有点措手不及。不过他还是很快站起来,向朱平槿微微一楫手:
“世子,微臣欲言者,世子早已知道。”
“那日在行在,吴大人故意提及三国,便是让本世子注意蜀汉荆州之失与七出祁山之败,亦是想借此为本世子举荐顾先生!”
“微臣那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世子……世子少年睿智,微臣五体投地!”
“那好!”朱平槿笑着招呼吴继善坐下,“就请吴大人为大家讲讲读了三国的心得!”
“臣整日忙于俗事,哪有什么心得。若说心得,也是受顾先生启发!”
吴继善笑着摆摆手,顺理成章地把身边的顾绛推了出来。
……
顾绛号称顾怪,但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非不知礼之人。他只是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知道,以正常人都习以为常的方式去恰当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世子知道他是昆山人,也知道昆山人喜食茶叶蛋,便专门让人为他烹煮,这让顾绛非常感动。世子当众赞扬他的四论,让顾绛愈加振奋,也更加佩服。
然而上午屏风后的偷听以及差点被武人锤死的奇遇,让顾绛清楚,蜀王府的大臣们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歧巨大。
王府长史与统兵大将明确支持北上,而今天在座的其他心腹重臣,或许同样各持己见。
他们或者支持北上,或者支持南下,又或者支持东进,甚至是希望坐守蜀地,以观大变。
正因如此,世子在安排他偷听的同时,也让其他大臣在另一处偷听;在赞扬他《形势论》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以史为凭”的不足。现在世子点名吴大人,变相是点名他。让他作为辩难的擂主,来迎接其他各方意见的挑战。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比赛。
输了,丧失了世子的信任,顾绛一生建立功业的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很可能都将化作东流水,从此离他远去,让他抱憾终身。赢了,他便能昂然入朝,成为今日御宴中正式的一员。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为了今天的比赛,顾绛已经学习了很多年,思考了很多年。
所以,当吴继善把说话的机会让给顾绛时,他毫不犹豫,当即便站起来朗声道:
“世子可知《隆中对》乎?”
《隆中对》,后世中学生的必背课,朱平槿岂能不知?只是朱平槿还未作答,那顾绛已将《隆中对》的那段精华背了出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顾绛背诵之时,众人皆颔首称是,包括武人宋振宗。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经过三国演义的推广,已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段子,积累了不少点赞。诸葛亮的形象,已经从一位忠君爱国的政治家,升华为神鬼莫测的权谋家。
然而,顾绛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伟人,正是因为他敢于颠覆以前所有的伟人。
“蜀汉之所以败亡,汉祚之所以断绝,就其根源,正是这篇《隆中对》!”
顾绛言之凿凿。
饶是众人听了他的大作《形势论》,心理有了准备,此言一出,仍然是语惊四座。
“世子,各位大人,请听顾绛一一道来!”
注一:附顾炎武《形势论》:
昔之都于南者,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凡八代。当吴之世,三方鼎峙,西以巴邱,北以皖城、濡须为境。迨其亡也,则以长江之险,先为晋有。永嘉南渡,荆、豫、青、兖及徐之半入于刘石,梁、益入於李雄,以合淝、淮阴、寿阳、泗口、角城为重镇。至苻、姚、慕容之『乱』,始得青、兖、梁、益,而宋因之。及元嘉北伐,碻磝丧师,佛狸之马,屯於瓜步,於是乎守江矣。拓跋奄有中原,齐梁嗣主江左,淮南北并为战场。太清内祸,承圣寻兵,齐略淮南,魏收蜀汉,而江陵沦陷。陈氏轶兴,西不得蜀汉,北失淮淝,以长江为境,于是乎守江矣。幅员日狭,国祚弥短,采石京口同时并济,卒并於隋。南唐既失淮南,亦以江为境,国遂不支。宋都临安,与金人盟,中淮流为界,西拒大散关。端平灭金蔡州,挑兵蒙古。宝佑失蜀,咸淳失襄樊,元兵南下,幼主衔璧,岂非大势然耶?尝历考八代兴亡之故,中天下而论之,窃以为荆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蜀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於南者,必先失蜀而後危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於中原,则犹可以安。孙吴之於汉,东晋之於李雄是也。蜀合於中原,而并天下之力,资上流之势,以为我敌则危。王濬自巴丘东下,刘整谋取蜀以规宋是也。故守先蜀。若辑蜀之人,因其富,出兵秦、凤、泾、陇之间,以撼天下不难。故战先蜀。赵鼎言:经营中原自关中始,经营关中自蜀始,幸蜀自荆襄始。陈亮言:荆襄据江左上流,西接巴蜀,北控关洛,楚人用之虎视齐晋,与秦争帝。东晋以来,设重镇以扼中原。孟珙言:襄樊,国之根本,百战复之,当加经理。盖宋人之论如此。及元取宋,果自襄阳樊城以度鄂,故以天下之力围二城者五年,及其渡江,不二年而取临安矣。故无蜀犹可以国,东晋是也;无荆襄不可以国,楚去陈徙寿春是也。无淮南北,而以江为守则亡,陈之祯明、南唐之保大是也。故厚荆襄急。古之善守者,所凭在险,而必使力有余於险之外,守淮者不於淮,于徐泗;守江者不于江,于两淮。此则我之战守有余地,而国势可振。故阻两淮急。或曰,高皇帝尝以南取北矣,而何廑廑守之谓?愚曰固也。夫取天下者,必居天下之上游而後可以制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则事不集。且人知高皇帝之都金陵,而不知高皇帝之所以取天下,当江东未定,先以大兵克襄汉,平淮安,降徐宿,而後北略中原,此用兵先得地势也。且楚之霸也在邲;汉高之起自沛入秦,自南阳析郦;光武起自南阳;宋武灭南燕,自淮入泗,灭秦自汴入河,此皆古来以南伐北之明证,有地利而後动者也。如愚之策,联天下之半以为一,用之若常山之蛇,则虽有苻秦百万之师,完颜三十二军之众,不能闚我地:而蓄威固锐,以伺敌人之暇,则功可成也。此战守兼得之谋,而用兵之上术也
虽不乏文人式的疏阔,但这篇军事史学论着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为了应对危急的时局,该文论述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打破“北胜南”的历史魔咒上。不过由于朱元璋成功地(也非常罕见地)北伐,建立了大明王朝,因此明朝人对所谓的“南北对峙定理”并非如后人一般『迷』信。
原文繁体。响木偷懒了,懂繁体的书友将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