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话,朱允熥的心情顿时就好了不少。
这还差不多嘛!
至于这两位藩王是谁吗?
不出五天,肯定会有消息的。
这两位藩王距离朱允熥的地盘远着呢,就算他俩反了也用不着朱允熥操心。
但不得不说的是,靖难一战已经持续了六年多了,
这让原先一些对皇位本没有念想的藩王,也都生出了异样的心思。
如今朱允炆的统治愈发昏庸,各地百姓们怨声载道,
同时全国上下百姓们厌战情绪都很高,
他们都渴望这场老朱家的内乱早些结束,
毕竟对于百姓们而言,这场老朱家的内乱无论谁是最后赢家,于他们而言都显然是无所谓。
当然了,表示无所谓的百姓们大多都是北方以及内陆一带。
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们,一个个全都恨不得拖家带口的往浙江布政使司跑。
一开始对于人口流失的问题,朱允炆还不屑一顾,认为跑去浙江布政使司的百姓们不过是极少数罢了。
可当沿海数个布政使司同时向朱允炆奏报诉说这段时日流失了多少人口后,
朱允炆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短短一两月的时间,直隶便流失了两百万人口,闽南浙江布政使司流失了一百二十万人口、广东布政使司流失了一百五十万人口。
直隶地区那可是应天府所在之地。
堂堂天子脚下都流失如此之多的人口,就更别提其余沿海布政使司了。
这还没算上这两年里各地闹饥荒,内陆以及北方的百姓们听说了浙江布政使司“百姓安居乐业”的传闻后,活不下去的百姓们纷纷拖家带口的跑去浙江布政使司安居、寻一条不那么难活的活路。
浙江布政使司的人口数次暴涨,
截止到前几个月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浙江布政使司治下百姓共计一千七百八十二万。
按照这样的速度流失,那怕是用不了多久其余各地的百姓们就都要跑去浙江布政使司了,到时候他们就成空壳子了。
朱允炆不允许,百官们也同样不允许。
开什么玩笑!
百姓们都跑了,那谁来给他们交赋税?
没有赋税,那军费从何而来?
他们趁机吃拿卡要、从中牟利贪腐还怎么操作?
很快,以朱允炆为首的统治班子非但不反思,反倒是以极快的速度出台了禁止百姓们出逃的政策。
由官府直接出面控制,严禁百姓们擅自离开村镇、州府。
就算是再厉害的天灾人祸,也不能跑!
如此政策颁布,不出意外的是,朱允炆以及他的统治班子都被全天下的百姓们,尤其是沿海一带与浙江布政使司临近的几个布政使司的百姓们骂的狗血淋头。
作为天子脚下的直隶地区,骂的是最凶的!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如今朱允炆以及他的统治班子不让百姓们好过,
那自然是要遭到反噬的。
有些时候越是阻止什么,就越是阻止不了什么。
尽管颁布了禁止人口流失的政策,但为了活命,百姓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白天官府查得严,那就等夜深人静了偷偷溜走。
陆地走不通,那就走海上!
总之为了活命去浙江布政使司过上那传闻中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日子,百姓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在此期间,朱允炆和他的统治班子为了瓦解百姓们对浙江布政使司的向往,
特地私下向全国各地官府发了一封奏折,直接由官府出面诋毁浙江布政使司,试图将浙江布政使司的形象从人人向往,诋毁成人神共愤!
可朱允炆这一招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使,
两年前朱允熥提前斥巨资埋下的锦衣卫地下情报网,已经悄无声息的在百姓们心中深深植入了浙江布政使司乃是百姓们向往安居乐业圣地的观念。
任谁也难以中伤!
如果不是浙江布政使司地盘不够的话,
现在人口至少都突破两千万大关了!
不过现在也一样,大明全国人口大约五千万,浙江布政使司便有足足一千七百八十二万。
占比将近三分之一!
现在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每年收上来的赋税明显少了很多。
财政严重告急!
无奈之下,他们也只能一再将税率调高。
这又是一项失民心的政策。
正是因为这两年里朱允炆一系列失民心的政策太多了,甚至都快要数不过来了。
所以这才让一些原本对皇位没有野心的藩王,也开始动了异样的心思。
这皇位,他朱允炆坐的。
怎么别人就坐不得了?
果不其然,不出五天时间,先前被朱棣夺了兵马的宁王朱权竟不知从什么时候又拉起了一支朵颜三卫。
并且也同样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了。
不过他在打清君侧名义的前面,还添了一句,
诛逆王!
这逆王是谁?
这普天之下现如今公然举兵反抗朝廷的,除了朱棣还能有谁呢?
朱权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他被册封到大宁戍边,其军事能力也未必比朱棣弱上多少。
再加上有当地数大部落的鼎力支持,
朱权倒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重新拉起了一支人数达五万之众的朵颜三卫,并且还组建了一支十万步卒军团。
这里面,有多少强迫参军的,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普天之下,效仿朱棣靖难起兵的不只有朱权一个。
远在四川布政使司的蜀王朱椿也在几乎同一个时间举起了“诛逆王、清君侧”的旗帜!
一向有仁爱贤王之名的蜀王朱椿,竟也反了。
这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宁王和蜀王的相继起兵,这让朱棣和朱允炆两人警铃大作。
他俩先前还在私底下准备合谋从朱允熥身上狠狠的咬下一口肉下来。
可如今突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瞬间就让他们不得不搁置这个念头。
大宁就在燕地旁边,朱棣若是不率先平定了朱权,那日后必定是处处受到掣肘。
而朱允炆所处的应天府虽然与蜀地相隔千里,
但蜀地可是缴纳赋税的大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