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泽明骑兵追了半个时辰,鳌拜跑了半个时辰,他知道顾泽明的弓箭厉害,他更知道,如果他这个主将倒了,这帮兵心气已丧失,肯定不是顾泽明的对手。
“追!”顾泽明贯彻猛打,猛冲,猛追的策略,就是要让这帮清军没时间休息。
要是论单兵素质,顾泽明身后的五千骑兵肯定没有那些清军厉害,清军都是些百战老兵。
但人的脑子就是这样的,有惯性,你一追他会跑,但一停下来,人家的脑子可能就想清楚了,要收拾刀兵跟你干,你就不一定打得过。
逃命的马蹄声宛若震雷,鳌拜知道离顾泽明远了,突然命令骑兵回头冲击,骑兵手持长矛,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辗转进如风,顾泽明的追兵躲闪不及,让这些清兵给杀退了。
顾泽明的箭已经射光了。
这清军还是厉害,顾泽明不打无把握的仗,收拢残兵,往北京方向去了。
只恨手中兵马不多。
鳌拜也不敢再追,顾泽明诡计多端,他害怕有伏兵。
但是顾泽明还真没有伏兵,他的人手太少,而且这帮士兵也才训练了一个月的时间,要不是清军的溃败给了他们信心,顾泽明也不会带领这帮人杀到这里。
很多时候,战局的进程和推演与设想是不一样的,顾泽明这一次就是想牵扯住清军,然后让羊佑在通州放一把火的。
甚至在他的估算里面,此刻的通州城可能已经被拿下了。
顾泽明带着残兵,一路往北京城去。
出乎他意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通州城没有被拿下,北京城倒是差点出了问题。
这一天中午,范文程接到了一份信,这封信来自北京,信的内容及其真实,来自一个叫做吴桢的人。
此人是谁呢?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华亭人,当了十多年的官,人缘不好,也没有做什么大官,只有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叫做张缙彦。
这张缙彦何须人也?他是崇祯时期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向李自成上劝进表的,就有他。
吴桢因为这层关系倒有了些好处,一直在宣武门当差,哪怕是顾泽明进城后,他也是在宣武门带兵的。
张缙彦原本还好好的,顾泽明进城以后,也没有难为他,让他安心养老,可是连日来,兰台的大夫们开始向他找问题,让张缙彦的恐惧日益加深。
那一把烧死周奎的火更是加深了他的恐惧,他把这事情告诉了吴桢,吴桢也连带着害怕起来。
谁不知道这连坐的厉害?
其实,恐惧的何何止他一个?
周奎,堂堂的嘉定伯,竟然被一把火烧死了,是因为投降大顺;还是什么?
谁也说不准。
不少人想着:难道这顾泽明还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心惶惶,肉食者鄙。
吴桢没有这么想问题,他以为朝廷是要清算这投降大顺一党的了,当时顾泽明让军队里面的人交代问题,他没有把跟张缙彦有关节的事情交代出来,他害怕清算。
战阵中的士兵看不清楚方向,像吴桢这样的人难道就可以看清楚方向吗?
一点点的恐惧蔓延开来。
吴桢给范文程写了一封信,说他会在宣武门策应。
宣武门的守将原本是豪格,但是一大批汉人都不服豪格,吴桢就是其中的领袖。
“哎呀,真是如此?”范文程觉得机不可失,一边派人去告诉多尔衮,一边率领部队朝着宣武门杀去。
宣武门。
豪格留下留守的人是曹玺,虽然豪格认为他是汉人,但是吴桢这些人可不这样看。
曹玺躺在凳子上,午时容易犯困。
一串串哈喇子从嘴角流出,样子十分可笑。
吴桢在城楼上巡逻。
“哎,真不知道大将军留着这些人干什么?整天提笼架鸟,不务正业,字也不认识几个。”
吴桢身边几个士兵就开始抱怨起来。
吴桢好似没有听到,他们也就渐渐议论开来,顾泽明说过的军令不准谈论军事,所以他们也就慢慢说起了带颜色的笑话。
污言秽语!
吴桢真是受不了这个,但他还要接应清军,只能忍受。
不远处看见一个明军旗帜,他知道清军终于来了,喊道:“开门,迎接。”
千斤闸拉动,这一千支清军忽然打起清军的旗帜冲杀进来。
曹玺在睡梦中忽然惊醒,听得清军的喊杀声,往楼下看去,明军正在和清军在瓮城里面交战,可惜明军大多没有防备,一下被杀的大败。
“有死无生!”曹玺横下一条心,他已经是光头了,总不能再留一回辫子,凭着手中的刀从乱军中退到象房。
象房自然是喂养大象的地方,但是现在连人都吃不饱,又怎么会养这其中的大象呢?
大象多半已经饿死了,曹玺倒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被大象因为饥饿发出的哀鸣给吓住了。
两条腿软在地上,不过还好,清军的那些战马也受惊了,一时间不敢上前。
曹玺一路退到大时雍坊,喊道“清军来了!”\t随后躲到了一个房间里。
短短一条牛肉胡同路上被洒满了黄豆,三三两两的清军冲到这里,然后摔倒,被四处的人拿长竹竿给捅死。
同样的事情,在其他胡同也上演,顾泽明训练的民兵起了作用,这些人熟悉地形,专打巷战,这些清军人生地不熟,被拖延了很多时间。
“刘宗敏,你去大时雍坊,务必把这股清军击退。”李安靖看着刘宗敏,而他则去召集身边的民兵。
刘宗敏多日不打仗,手早就痒了,率领一千队伍从阜成门杀去。
通州到长辛店的距离,跑马要两个时辰,范文程看着宣武门已经被打开,顾不得许多,将其余的部队都压了上去。
“怎么会这样?”刘宗敏直听到这清军是越来越多,渐渐不支,且战且退。
清军四处放火,不少人爬上了屋顶,那些人看着朝廷的援军来了,才稍稍心安,可转眼一看朝廷的军队不见了踪影,以为朝廷已经陷落。
不少人家开门投降,当了顺民,这些清军不知道多尔衮抢一把就走的计划,记起纪律来,一个一个也就不动手了。
这一下,那些人也逐渐投降,投降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