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头靠山,住户不多,特别是靠山脚这边,更是没什么人,除了萧擎主仆,杜家是唯一一户苏兮儿的邻居。
“请问有人在家吗?”苏兮儿带着孩子来到杜家门口,直接敲响了杜家的大门。
“谁呀?”
来开门的是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黑瘦黑瘦的,不过看着很精神,他看到苏兮儿愣了一下,不过看到团团晚晚后瞬间笑了,“是团团晚晚呀,快进来。”
苏兮儿跟在他们身后,进了院子。
杜家院子不大,只有四间土坯房,不过却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左边空地上放了很多编好的竹篮竹筐,右边放着一些简单的桌椅板凳,在桌椅板凳的旁边放着一些半成品的木材,还有做木活的工具。
听到苏兮儿她们进来,张婶子从灶房走了出来,“原来是苏姑娘,你有什么事吗?对了,你们吃过早饭没有?要不和我们一起吃饭?”
农忙季节,很多家庭早早起来就吃饭了,吃完带着一点窝窝头馒头就开始下地,要做一整天。
“不了,张婶子,我们吃过了。”
苏兮儿没有骗人,她有吃早餐的习惯,这会确实吃过了,“我今天来,主要是来找杜叔的。”
“找我?是买箩筐吗?还是要桌椅板凳?”这时候,杜和也从灶房出来了。他拄着一根拐杖,一只脚不能落地,一只脚有些跛,刚刚的男孩和他长得很像,也是黑黑瘦瘦的,不过从身形可以看出来,他以前应该很高很壮。
苏兮儿笑道,“买一套吃饭的桌椅板凳,另外如果有床的话,也想要买两张。”
“你,……你要买床?”张婶子以为自己听错了。
那破茅屋,将就住一下算了,买床不是浪费吗?
“没错!”
苏兮儿解释道:“我们买了隔壁老举人留下的房子,打算明天搬家,可那边什么也没有,所以想先买一点。”
“买……买了老举人留下的房子?!”张婶子目瞪口呆,再一次以为自己幻听了,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她不懂,这一家子不是逃荒过来,连饭都吃不起了吗?怎么还有钱买那么大的房子?
“是啊!”
苏兮儿点了点头,“不知道杜叔这里有没有现成的床可以卖,什么样的都可以,我们不挑。”
“床倒是有,不过这价格……算了,你还是先看看吧。”
张婶子怔愣的时候,杜和早就回过神来,他往后退了两步,推开一扇门,说道:“都在这里。”
苏兮儿走上前去看床,双胞胎觉得无聊,早和张婶子家的孩子杜晓林跑走了。
“这床用料挺好的,做工也很精致,还有梳妆的桌凳、客厅用的小几、椅子,杜叔这不会是有人找你专门定制的吧?!”苏兮儿看完皱眉问道。
“你猜得没错。”
杜和也不隐瞒,“我平时只做一些简单的桌椅板凳,像床、椅子这样的大件,除非有人定做,不然我平时是不会做的。你也知道,附近就这么多人,做了也卖不出去。这套家具是前段时间隔壁村一户人家来找我定制的,但是做出来以后他们又嫌太贵了,说是镇上有家家具店打折,他们要去那里买,就没有要。不过这家具是用上好的梨花木做的,确实有点贵,在我这放着也是放着,如果你要的话可以按木材成本价卖给你。”
“这可使不得!”
苏兮儿连忙摆手,“杜叔,这些家具我全要了,该多少银子就多少银子,你说个价吧,下午我将那边房子打扫完就过来拉。”
“这……”
杜和沉思了一下,坦然道:“那就和前面那户人家一样,给十六两银子吧。”
十六两银子!
能建五六间好点的土坯房了。
这是什么样的人家,居然花这么多银子来做家具,还真是奢侈。
“好的,杜叔。”不过这可是上好的梨花木做的,三间卧室,外加一间堂屋的家具,做工又如此精细,苏兮儿看完,觉得十六两还是挺值的,她满口答应下来。
“老杜。”
就在苏兮儿准备付银子的时候,一道尖细地声音从门外传来,“你想好了吗?那几套家具要不要降价?我今天又去镇上看了,像你这样的家具,人家才卖十六两,你收我二十两真的太贵了。要不这样,乡里乡亲的,我也不和你啰嗦了,十七两,我再给你加一两,你把那些家具卖给我吧,反正你放在家里也是落灰,这十里八村的除了我家,根本没人买得起。”
随着话音落下,一个头戴珠钗、抹着脂粉,穿着华丽的妇人走了进来。
她身边跟着一个小白花一样,柔柔弱弱的姑娘,那气质,怎么说呢,和钟寡妇就很像。
“滚!刘氏,你这个黑心肝的,给我滚出我家。”看到妇人,张婶子就火大,拿起门边的扫把就想赶人。
“哎哟,张氏,你这是做什么?”
那妇人尖叫一声,连忙拉着自家闺女后退两步,“来者是客,有你这样的待客之道吗?而且我是来给你家送生意的,你不好好招待我就算了,还想打人,像什么话?”
“呸!你算什么客?”
怕又闹出事来,杜和连忙拉住张婶子,张婶子不能再动手,但还是非常生气,她怒瞪着刘氏母女,“我们当家的花费五个月时间,辛辛苦苦帮你们做家具,做完你们不付钱使劲压价就算了,为了那一两银子的订金,竟敢出手打伤我儿,今天别说十七两二十两,现在你就是出一百两银子我也不做你们家的生意,给我滚出去,以后不许再上我家门。”
“这还硬气上了!”
刘氏冷笑一声,满脸轻蔑地看着张婶子,“张氏,我可是听说了,你们家为了这批梨花木材,可是在镇上赊了账的。如果我没记错,还有两天,这账就要到期了吧。整整十六两,如果我不买你家这批家具的话,你们拿得出来吗?”
张婶子没有说话。
刘氏继续道:“我本来还想着,你们辛苦一场,给你们赚上一两。既然这样,那就十六两,多一个子我也不会多出,你爱卖不卖。要是不卖,我倒要看看你们最后拿什么去还账。”
……
……